2025年9月28日下午,张家界碧桂园凤凰酒店A厅,窗外不远处是鬼斧神工的峰林奇景,窗内则是一场关于中国户外运动未来的激烈“脑力风暴”。
“山海有约,风云际会”,猎户座创始人默照以这八个字为论坛开场,来自目的地、赛事、登山、跑酷等领域的八位关键人物,展开了一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深度对谈。
这里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来自一线、带着泥土与汗水气息的实践、碰撞与冷思考。
聚光灯下,宁德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霍立昀带来了这座“山海交融”之城的推介。
他说,宁德或许因宁德时代而被外界熟知,但它真正的底色,是“闽东之光”——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对山水人文与人民精神的凝练与肯定。
宁德是一座山与海交错的城市。
霍立昀提到,从晶洞花岗岩峰林到世界罕见的基岩河床地貌,从“天下绝景”的白水洋浅水广场到“华东第一瀑”的九龙漈,山水奇观层出不穷。
而在东海之滨,霞浦的光影、四礵列岛的荒野、嵛山岛的草甸与海浪,则成为摄影师与旅行者的心灵栖所。
这片土地不仅有自然奇观,也孕育着厚重的人文。
木拱廊桥的榫卯智慧,福船制造的海洋基因,福鼎白茶与坦洋工夫的非遗技艺,共同织就宁德的文化底色。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与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让“乡愁”在现实中鲜活流淌。
霍立昀坦言,宁德作为旅游后发城市,高端业态与场景仍待完善,但正因如此,它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更多合作伙伴共赴“零碳低碳文旅”的未来。
正如他说:“走进宁德,共赏山海交响,福聚宁德。”
班夫中国创始人Tina的分享,从一段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户外影片开始。
她本人就是户外运动的最佳代言人——从百公里跑到跳伞潜水。
但她的核心洞察在于“叙事”。“我们拥有宁德、张家界这样世界级的山水,但缺乏一种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她讲述了一个细节:昨天在飞机上遇到很多因《阿凡达》而来的外国游客,但他们发现张家界夜晚无处可去。
“我们不能只依赖风光片,需要用文化吸引特定人群,开展特定活动。”
她领导的班夫电影节、海洋电影节等十个IP,正是通过震撼的影像,将户外精神与健康生活方式植入大众心智。
在她看来,户外运动的终点,是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群,让人才留下,让建设者涌入。
对话的节奏在湖南省登山队领队刘杨登场时变得凝重。
他展示了攀登珠峰所需的80项装备清单,并平静地回忆起自己坠入冰裂缝、靠安全带悬挂的生死一刻。
“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氧气稀缺,人的身体和智力都会急剧下降。”
这种极致的体验,与当下年轻人夜爬武功山、道路被堵得水泄不绝的“特种兵式登山”形成鲜明对比。
但刘杨从中看到的是希望:“这为高海拔攀登储备了庞大的群众基础。”他们正启动“登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图将这股热情导向安全、规范的系统训练。
而在另一边,中国跑酷领军人物王卫强则讲述了这项运动在中国20年的“正名史”:从最初被称为“作死”的五年,到如今进入江苏省中小学必修课,成为拥有百万网络社群的青少年新宠。
“跑酷的哲学是强壮自己、磨炼内心、帮助他人。”他认为,这项源于荒野求生技能的运动,其本质是教会人们在失控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提炼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跑酷公园,这或许将催生新一代的 youth-friendly 城市目的地。
对话现场,主持人默照谈起他对户外产业的观察与实践。他认为,户外运动正成为文旅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去年,他们在张家界大峡谷举办的户外活动,即便在雨中也吸引了两百多名观众,带动二次消费人次超三亿,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0%,为景区带来新的增长模式。
而富龙四季小镇则用“全季运营”打开了滑雪场的可能:冬有冰雪,夏有赛事,年接待游客逾百万。
年轻人正在用一顶帐篷点燃一座山。武功山因夜爬、露营而人气攀升,收入同比增长两成以上。
猎户座在此推动营地升级,营造出话题效应。默照还提到,他们把户外运动的能量引入乡村:在村庄里举办赛事,搭建营地,延庆的荒山因此变为“星空之地”,赛事规模逐年扩大,甚至计划打造“中国第一户外村”。
他强调,户外运动不同于旅游,不是打卡,而是与自然的亲密相处。
随着国家推动打造百个户外目的地,4亿青年的热情正在成为产业支撑。
未来,唯有尊重山水,以零碳精神和用户思维来规划赛事与营地,才能让户外产业真正与文旅融合,走向长远。
在CLE联合策展人丁硕看来,中国的户外产业正在消费主义与文化发展的夹缝中前行。
他直言:“我是坚定的户外消费主义者。”对于丁硕来说,消费主义意味着购买行为往往超越实际需求,而CLE户外展正是在这种逻辑下诞生并繁荣起来。
自2023年创办以来,CLE已在两个城市举办四届,今年3月的新一届展会通过全方位场景体验展示了骑行、登山、跑步、水上运动等多元产品和品牌。
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户外产业大会,为产业提供顶级舞台,今年10月将在洱海继续举办。
丁硕指出,尽管消费主义主导市场,中国的户外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法律制度创新、技术与设计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与产业的共生发展。
比如安吉世界营地博览会和团队出版的户外产业小书,正是这种探索的实践。
七星山景区总经理王冠一的案例分享,提供了“化资源为流量”的教科书式样本。
他形容自己接手时的七星山,在张家界旅游版图上“没有位置”,酒店和滑雪场经营惨淡。
他的破局点,是悬崖绝壁上的“飞拉达”(岩壁探险)项目。
我们抓住了‘出片’和‘打卡’的文化,”王冠一毫不讳言短视频平台的威力。
如今,飞拉达一号线年销售额达三千万,抖音话题量超10亿。但他也清醒地看到,打卡只是第一步,未来必须向深度体验探险升级,计划推出更长的线路和400米攀登比赛。
他的成功公式很清晰:震撼的自然禀赋 + 极强的视觉传播力 + 政策允许 + 合理的商业模型。
圆桌对话上,几位户外行业先锋围绕“户外运动与城市目的地融合”的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市场现状到产品设计,从社群建设到政策落地,他们的视角交错,呈现出中国户外产业的真实面貌。
懒熊体育联合创始人黎双富首先打开话匣子。他用攀岩馆为例,指出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上海近120家攀岩馆,数量已超美国,但行业发展仍慢。
他认为,这一轮户外热潮始于疫情:封闭、口罩、城市公园人满为患,第一波露营热潮实则是家庭式郊游,而非深植文化的生活方式。“户外文化需要深度培育”,黎双富直言。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产品设计的参与性——大多数户外项目仍以观赏为主,缺乏让年轻人真正尝试的体验型产品。
班夫小镇的成功经验被钱海英引入讨论。
她指出,这些国际小镇不仅拥有优质自然资源,更有活跃的社区文化。对比国内,张家界、宁德等地具备自然和文化优势,但缺乏国际化表达与社群建设。
“光靠风景无法留住人,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她说。文化和社区建设,让游客愿意参与、留下,并成为目的地建设者,这是国内文旅户外产业亟需借鉴的。
社群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
刘杨介绍了登山运动中的青少年培养计划,从夜登武功山到高海拔攀登,他强调年轻人的参与热情为行业奠定基础。
王卫强则讲到跑酷社群的兴起,从网络贴吧到学校课程,青少年成为主要群体,城市公园也逐渐向年轻人开放。
丁硕补充,户外展会和赛事能完善产业链,为城市赋能,同时展示新文旅建设的标杆项目,形成良性互动。
王冠一谈到项目复制性,他认为成功的户外项目依赖自然禀赋、视觉出片效果、政策允许以及合理的商业模型,而非简单复制。
在张家界的飞拉达项目已取得初步成功,但仍需提升参与感与体验感。
最终,论坛回到政策与运营的结合上。
黎双富分享了亲身经验:一条荒废登山步道、一个小亭子、邻近的20公里公园,都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提升游客体验。他强调,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比盲目追求大项目更能激发潜力。
对话的最后,共识愈发清晰:户外运动的核心,不是浅尝辄止的观光打卡,而是人与自然的深度互动。
当我们走向山野,中国的景区、城市和乡村,面临的是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它需要的不仅是壮丽的风景,更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深度体验、安全专业的运营服务,以及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户外文化。
这场在山海之间进行的对话,正如一首协奏曲的开场。下一个乐章,将由这些实践者,与无数走向户外的年轻人,共同写就。
咨询详情
2025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
主办单位
张家界传媒集团
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
协办单位
张家界旅游集团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
张家界百龙天梯景区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
张家界天门山景区
张家界七星山旅游度假区
博鳌文创院
执行单位
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执委会
张家界青少传媒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机构
AIM competition
支持机构
儿童友好战略合作机构
艺术研学联盟俱乐部、研学头条
广义设计与品牌创新 首席顾问
未来在场服务设计中心 PFDC
首席新媒体营销战略合作伙伴
孤独旅图
NL荷兰生命公寓
宿集营造社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杭州立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星寰万象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破力文旅
CAT Gallery 科艺融合
时尚集团
班夫中国
猎户座
媒体支持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日报
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城市报、财经网
经济观察报、北京日报、北京广电、北京青年报
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
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红网
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
香港经济导报、凤凰网
张家界市融媒体中心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桑植融媒体中心、慈利融媒体中心
时尚旅游、抖音、快手、腾讯、搜狐、网易、旅闻
SMART出品团队
出品人
王旭
总统筹
史丹
总策划
小林智美
执行统筹
王宁
商务统筹
高莹
媒体统筹
韩滨
秘书处
王慧
媒体推广
王睿曦、戴安、赵文慧
视觉设计
杨超搏、赵辰飞
项目团队
范伟亮、宋云飞、于佳誉
张梁毅、索雅琪、赵金雨
张誉瀛、涂若楠、荆少凡
沈雨萱、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