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遇上国庆,一个长达8天的“超级黄金周”已然蓄势待发,机票、酒店、景区及多元文旅产品的预订量持续攀升,出游热情高涨。从预定数据来看,本周起旅游市场正式进入密集出行期,消费需求将迎来集中释放。而比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动态中已显现出若干确定性的增长机遇,这些变化正悄然推动文旅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的预热速度和规模均超出预期。多家在线旅游平台(OTA)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国内游、出境游订单均呈“井喷”态势,整体旅游订单同比大幅增长。
国内游:反向出游选择多,长线、跨省游成主流。
8天的假期为长线旅行提供了充足时间。根据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截至9月中旬,国内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5倍。机票、酒店、门票、跟团游等预订量均已远超2019年同期。
从目的地选择上看,游客选择呈现空间跨度大、类型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南方的海南、云南、广西等传统热门目的地依旧保持强劲吸引力,热带海滨度假、民族风情体验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南下”。另一方面,北方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因进入最美的秋季观赏期,成为游客“追秋”的热门选择,阿勒泰、呼伦贝尔等地预订火爆。此外,一批小众目的地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进入大众视野,“反向旅行”趋势愈加明显。而高铁网络的完善与民航运力的恢复,也为这种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美团旅行搜索热度居前的Top5小众旅行目的地分别为:云南昭通、广西防城港、云南红河、宁夏吴忠、内蒙古锡林郭勒。
出入境游:政策利好频出,出入境游迎来新目的地崛起。
随着国际航班持续恢复与跨境政策优化,中国出境游市场呈现明显回暖与结构升级。欧洲、澳新等长线目的地也在稳步恢复,但因机票价格与签证周期等因素,恢复速度略慢于周边短线。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黄金周出游地图呈现“去中心化”特点,新兴目的地迎来指数级增长。年轻游客的出行偏好推动旅游目的地结构从传统热门向新兴、多元、小众市场扩展。综合平台数据显示,国庆期间中国游客机票预订覆盖全球超600多个城市,包括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美国布法罗、德国纽伦堡等地,反映出游客探索未知、体验多元文化的强烈意愿。
在我国游客涌向全球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涌入中国。事实上,近年来,商务出差、学术交流、探亲访友、医疗出境以及数字游民等不同群体需求,构成入境市场的“隐形流量”。
◎俄罗斯游客在中国
◎中国游客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据俄新社报道,中国对俄公民实施免签政策以及俄拟对中国公民出台对等免签政策,将有力促进两国民众友好交流及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携程预测,今年黄金周期间,俄罗斯有望成为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长线出境游目的地之一。(图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出入境游持续恢复亦透露出,中国旅游市场与全球的连接正在重新加强,也为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强劲动能。
如果说预订数据反映的是市场的“量”,那么消费行为的演变则揭示了市场的“质”。
综合多方数据与分析可见,情绪价值、性价比与个性化成为影响今年“超级黄金周”出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年轻游客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注重体验,旅游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一是旅游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打卡和行程覆盖,而是更加看重旅行的舒适度、独特体验与情感共鸣。以出境游为例,游客游客足迹延伸至新兴文化目的地,并倾向于通过拼假延长行程,追求更深度的文化沉浸。超过半数的家庭客群倾向选择精品小团,体现出对私密性、灵活性与专属服务的高度认同。
二是产业供给逻辑向体验设计转型。面对消费升级的信号,旅游企业积极调整策略,从依赖资源转向注重体验设计,推动产品从“有得玩”向“玩得好”升级,亦推动供给侧从以往追求游客数量,转向提升产品体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市场运行更趋理性高效。 游客更具性价比意识与行程规划主动性;企业则更注重运用数据洞察需求,优化资源调配,协同合作提升效率;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如签证便利化措施有效降低了出境门槛。
这些变化也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有特色、有内容、有温度的高要求。然而,预订的火爆也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与服务品质构成“极限挑战”,一场围绕服务、体验与管理的综合“大考”即将到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出游高峰,地方政府与文旅企业不应仅停留在“被动接待”,而需围绕游客体验,从管理、产品、服务、安全等多维度系统部署,实现应对措施的全面升级。
政府部门应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在科学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开放便利;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强从业人员国际化培训;设计推广串联核心景区与周边资源的旅游线路;强化智慧化管理,提升客流引导与预警能力;维护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等。
◎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已正式启动,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开展系列文旅活动,将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以增加优质文旅供给。(图源文旅成都)
旅游企业应坚持品质化发展路径,深化产品创新与供给优化。注重文化内涵与主题体验,盘活存量资源;扩大精品小团、夜间旅游等高品质供给;加强技术应用,提升沉浸式体验与运营效率;深化产业链协同,优化成本结构。
游客也应践行理性文明出游理念,合理规划行程,善用信息工具,尊重当地文化,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旅游氛围。
2025年的“超级黄金周”,能否成为旅游与消费的“信心放大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