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伴随着降雨、降温,徐州又进入了一轮落叶季,道路边、公园里,橙黄橘绿的落叶铺在地面上就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美不胜收。很景区顺势推出了“落叶缓扫”,吸引众游客前来打卡。
淮塔景区落叶缓扫,为游客留下美景。
是风景 让城市彩
秋末冬初,树叶随风飘零。刚落下的树叶尚保有水分,五颜六色令人赏心悦目,很市民喜爱落叶满地的效果,彩色落叶集中的景区成了热门打卡地。
即使不是周末,淮塔园林内仍然游人如织,金色的银杏、红色的三角槭,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户部山换上了“黄金甲”,项王路成了“金色长廊”,郑家大院500年的老银杏满树金黄,屋檐上、地面上落满了一簇簇可爱的“金扇子”。彭祖园对于1000米的法桐大道、三角枫路实行“落叶缓扫”,待树叶干枯后再开始清理;龟山景区1.3公里的银杏大道上,保洁员都会将落叶收集起来,均匀地铺在道路上,营造浪漫的氛围。道路两边挂满了银杏叶做成的风铃,一串串随风摇曳,成为游客的打卡点。
龟山景区保洁员在路面铺撒银杏叶。
初冬的徐州植物园色彩斑斓,红枫、乌桕、银杏、樱花的叶子纷纷飘落,树下、路边随处可见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健身的市民、休闲的游客纷纷对着落叶举起了相机。
“落在绿地、草地内的彩叶树种很有观赏价值,我们将会保留一段时间。路面上的落叶都是当天清扫,因为既要保持道路整洁,也要防止落叶积水打滑带来安全隐患。”徐州市公园管理服务中心植物园管理科科长王元勋介绍。
是资源 让城市变“无废”
彭祖园景区对不同地点的落叶采取不同处理方式。道路上有观赏价值的彩色落叶,在确保游人安全的情况下实行缓扫;路边草地上的落叶,堆积到一定厚度后用鼓风机吹出,防止游客误扔烟头引发火灾;山林深处的落叶则留在原地,形成天然覆盖物,能够保持土壤中水分,分解后还会将养分释放回土壤,为植被施肥。
彭祖园园林垃圾处理站,工作人员在粉碎枯枝落叶,准备制作肥料。
走进彭祖园的园林垃圾处理站,粉碎机轰隆轰隆响,落叶枯枝被打碎后,集中堆放成一座小山。彭祖园管理科科长薛浩说,落叶发酵期间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自然发酵一到两年后,就会变成看上去如同污泥一样的天然肥料,用于给景区的植被施肥,效果很好。
“绿废”变成“绿肥”的环保方式,鼓楼区的楚园每天也在进行。但这种处理方式目前尚不能消化所有落叶。2022年被评为“无废公园”的彭祖园,每个月用于发酵制肥的落叶不足20%。
彭祖园内,一车车落叶被送往园林垃圾处理站。
发酵制肥处理不完的落叶,最终去了哪里?以彭祖园为例,处理不完的落叶被装入一辆标注着“其他垃圾”的车辆送走。这些“其他垃圾”最终会被送到徐州协鑫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或徐州鑫盛润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用于焚烧发电,让城市更“无废”。
是栖息地 让生物样
徐州市林木覆盖面积达到31.58%,森林中的落叶是如何处理的?据徐州市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中心介绍,除了对部分易燃物适当清理,其它的都会留在原地。
徐州野鸟会成员在泉山森林公园观鸟时,意外发现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林间跳上跳下,收集树皮和落叶准备筑巢。森林越健康,生物就越样。
落叶层内有一个熙熙攘攘的生态系统,是数千种不同野生动物物种重要的栖息地。从蟾蜍到鸟类、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种小动物都依赖落叶作为食物、住所和筑巢材料。
留下落叶,也相当于守护了一些小动物的栖息地。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照军认为,落叶形成的环境属于“小环境”或“小生境”,可以看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落叶环境也有特定的生物组成,大是地表生存的低等植物(如藻类、真菌等)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蜈蚣、马陆、蚂蚁等)。从生态系统组成部分来讲,这些小动物主要起着分解者的作用,就是以动植物碎片或残骸为食,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无机物后,再重新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吸收利用。
龟山景区银杏树下,游客享受落叶静美。王琨 摄
落叶不是垃圾。让落叶留在落下的地方,就是保护家园,也是一种城市善治。让城市保持绿色、低碳、循环,从留下落叶开始……
徐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孙健
审核: 刘萍
编辑: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