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直播的新方式,通过在杨浦区设立的全市首个“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直播间,向大家展现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感悟、传递他们的精神。
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围绕
“更好服务提振发展信心”的主题
了解一支援藏医疗队
我们邀请到了
杨浦区中心医院
第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
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王俊鹏
杨浦区中心医院援藏医疗队
“不负韶华 筑梦高原”
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
2022年杨浦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好人好事荣誉
王俊鹏将围绕
“支援”这个话题
讲述自己与队员们深入边远地区
助力解决当地群众
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的故事
迎难而上,倾尽所能
2021年,杨浦区按照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卫健委的统筹部署,承担三级医院“组团式”对口帮扶日喀则拉孜县人民医院的任务。为此,杨浦区中心医院组建了第一批援藏医疗队。队伍一共8人,7名队员加上1名在藏的杨浦卫生援藏干部,全部是高年资中级以上职称。成员们都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3人具备高级专业职称,能够涵盖当地迫切需要的普外科、骨科、消化内科、影像科、护理、医院管理等各专业。
刚到高原,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高反”。王俊鹏说,队员们第一次到达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的地方工作,又出现了持续的头痛、失眠、胸闷等不适症状,难免会有心理压力。“大家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因为‘高反’不耐受退出,会非常失望。好在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和药物辅助,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提供了便捷的供氧设施设备,队员们都很快调整好了状态,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了。”
提起队伍的工作成效,王俊鹏自豪地表示,“我们这一批医疗队,真的可以说是把身心都交给了西藏,全身心的投入到带教帮扶工作中。”一年时间里,队伍带领当地团队开展手术操作100余例,实现很多“零的突破”;主持开展适用于本地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用40余项;梳理医院管理架构,新增或修订管理制度与流程150余项。不仅如此,队伍格外重视人才带教和培养,通过师徒结对方式带教14名当地技术骨干,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医者仁心,不负期待
在业务支援以外,他们力所能及地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造福当地百姓。在下乡巡诊中,队员们发现两名特别贫困的先天性疾病患儿。他们身患的唇腭裂及先天性髋关节发育畸形伴脱位,需要及时接受手术。因当地暂无手术条件,经过多渠道沟通,最终队员们成功带领两名患儿至上海完成手术。所有交通费手术费等,也全部给予减免。看到山村里还有一些辍学的儿童,队员们自发组织了“格桑梅朵”爱心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学子直至其考入大学。该项目得到很多上海朋友的支持,目前已经累计资助了4批共21名贫困学生。
如今,队伍援藏回来已有两年多。回忆当时的经历,王俊鹏依然感触万分。整个拉孜县地处318、219交通要道,是登珠峰的必经之路。每年旅游旺季,路上车辆万一发生车祸,伤者往往会被就近送到援藏队伍所在的医院。然而因为手术设备、血库等客观条件,一些大的手术需要转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完成,中间有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路程。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急危重的患者转运时,医疗队都会安排两位队员随车救治。路上除了颠簸外,海拔也会从4000米升到5000米后,再降到3000多米。队员每次去都会带着塑料袋以备呕吐时急用,这对大家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巨大考验。尽管艰苦,但类似的患者需要陪同转运的,队员们都义无反顾地主动参与。
前段时间,援藏医疗队在对口帮扶中救治的患儿小达瓦,经过手术治疗后终于能直立起来、自由行走。这一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王俊鹏和他的“战友”们,也非常关心小达瓦的治疗过程。“小达瓦是我们前一批援藏医疗队巡诊中发现的,经过了多批医疗队的帮助和随诊,最后在杨浦援藏干部联络组的支持下,到上海完成了最后的矫形手术。”王俊鹏表示,“当地还有很多先天性疾病患儿,包括我们医疗队带回上海治疗的两个孩子。这也是我们医疗对口援藏的任务之一,希望通过一批批医疗队的爱心接力,帮助当地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让这群孩子们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