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何小雯
喜欢舞墨弄彩涂鸦的人,对颜色总有几分偏爱。初见朋友圈一幅篁岭晒秋图,像是前世的深爱,落入今生的眼眸,一眼万年。我隔空表白,总要择一凉秋,与篁岭相见。
秋露润过立在赣皖交界的苍翠群山中的篁岭,山色便灵动起来。乘坐索道上山,高空之中,人微晕,许是恐高症引发的目眩,更多的应是山色醉人,让人晕晕然。可不是吗,看呐,群山如屏似障,披绿戴黄,穿翠挂红,以巍峨身躯细细围着护着白墙黛瓦的古村。古村像青山怀胎十月的孩子,须抱在怀里万般怜爱方妥帖。
原本以为,古村白墙黛瓦,像江南的房子有着水乡的婉约娇俏。当索道缓缓向上,才明了是自己浅薄了。索道下,弯弯绕绕,层层叠叠的梯田,稻穗欢腾,金色寸寸,黄色片片,携着庞大的野心尽占秋收的底色。如此明黄的颜色,却也压不住古村倔强的姿态。古村与峭山,如同博弈,山高一丈,楼高一尺;坡陡一度,房奇一分。白灰粉墙面,青瓦覆墙顶的马头墙,像阶梯,似马头,高低错落着,如临渊凝望,如仰视青山,如万马奔腾。片片黛瓦,顶顶瓦帽,每一座都是一个不向陡峭山势臣服的“人”,它们彼此成就,共同绘就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动画卷。
下了索道,来到垒心桥,体验了玻璃桥的惊心动魄。在小吃街尝了米浆蒸制软软绵绵的汽糕,口感弹润的葛粉圆子,皮薄馅足的篁氏馄饨,还有外焦里嫩的油煎灯。
吃饱喝足的人,站在晒秋观景台时,灵魂瞬间出窍,向那一个个空中晒台上,装着绚丽的橙黄红白的竹匾扑去。这是我心心念念的秋色啊!风中俯瞰环视,古村宛如紧密团结的大家族,楼与楼之间,墙与墙之间,瓦与瓦之间,挨着,靠着,叠着,聚成一团和气。有楼的地方,就有空中晒台。有晒台的地方,就有色彩斑斓。这小小一方晒台,是大地的馈赠,是人类的智慧。山高路狭,地无三尺平,晒场匮乏,空中晒台应需而生。一根根硬木从楼台伸出去,横在空中,列成排,像赤诚的手臂,等着拥抱秋天的丰收果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大地的狂欢,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把秋收捧上晒台。
秋收在篁岭,是绚丽多彩的。勤劳的人们把秋收下来,就有了晒台上一匾又一匾的橙黄红白紫。圆滚敦实的南瓜,浓妆重彩,稳稳地一字排开,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慢慢褪去泥土的芬芳,瓜果的甜味渐渐变得浓烈,溢出表皮,瓜的颜色越发橙黄。辣椒和皇菊是晒台上的宠儿,颜色最为亮丽。红辣椒,辣椒红,一颗颗红得像火的辣椒,挤进一个个竹匾,把秋收渲染得红红火火,把日子热闹得喜气洋洋。一抹辣椒红,映出了山里人家的生活底色。明艳的皇菊,一朵朵,饱满柔润,踩着叠着,开在竹匾里,像讲究的化妆师,把朵朵鲜黄别在秋姑娘的辫子上,秋日便有了更娇俏的模样。还有那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绑成玉米串串,吊在窗檐处。这是沉甸甸的铃铛啊,在风里荡漾着,在阳光下快活着,把五谷丰登书写得苍劲有力淋漓尽致。还有那洁白的山茶花,凝紫的茄子,都热情地为秋收添色加彩。
篁岭,来了就舍不得走的地方。陪了它的白天,也得伴一伴它的黑夜。如果说,白日的篁岭是苏轼笔下的“最是橙黄橘绿时”,那晚上的篁岭,灯笼盏盏,幽光点点,如流萤飞舞,则是杜牧诗里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夜深了,睡吧。枕篁岭绚色而眠,梦里会有你对一季秋的所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