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0日,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与摄影名家齐聚韶关丹霞山片区,以实际行动践行媒体+方案要求——用镜头捕捉丹霞奇景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之美,用笔尖记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不久前,韶关正式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媒体+”为核心抓手,将“媒体+文旅”作为重要方向,通过节点宣传、体验创新、节庆联动推动文旅资源转化。
作为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丹霞山片区以“一核两环”发展格局为引领,借力“媒体+文旅”赋能,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找到平衡点,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以农富民”的特色路径,一幅“山水相依、文旅相融、城乡共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战略筑基:擘画“世界级目的地”蓝图
“要让丹霞山不仅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留住人’的目的地。”韶关市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自丹霞山片区被列入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以来,韶关市便将其纳入“一带五环”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区重点谋划,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十年大变化”为目标,锚定2035年建成世界级自然旅游休闲目的地、国际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后花园等五大定位,为片区发展指明方向。
规划先行是片区发展的“先手棋”。韶关市引进北京清美道合规划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团队,构建起“1+2+5”规划体系——1个片区总体规划、2个县(区)整县推进规划、5个交通、农业等专项规划,让每一寸土地的开发都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片区谋划54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58.43亿元,目前已开工37个,今年预计完成投资19亿元。从丹霞山文旅综合体的升级,到丹霞天街潮玩基地的建设,一个个项目正让“纸上蓝图”变为“实景画卷”。
机制创新则为发展注入“加速度”。韶关市建立丹霞山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帮办代办”服务,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40%。“以前办手续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有专人帮办,效率高多了!”正在推进民宿项目的负责人李女士感慨道。截至2025年上半年,丹霞山景区门票等套票收入达5206万元,同比增长129.35%,仁化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8.70%,亮眼数据印证了战略布局的成效。
业态创新:解锁“全场景”旅游新体验
“坐着无人机看丹霞,视角太震撼了!”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先生刚结束低空观光体验,便迫不及待地分享照片。在丹霞山片区,“旅游+”正碰撞出无限可能——“旅游+低空经济”让丹霞山成为全国首个跻身载人无人机“低空经济”赛道的山岳型景区,首批低空观光无人机试航后,已与郴州莽山联手打造“飞阅南岭”品牌;“旅游+康养”则依托温泉、竹海资源,构建“科学养身、山水养心、艺术养神”的三维疗愈生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疗愈度假”。
资源整合与专业运营是业态升级的关键。仁化县引入中国文旅20强企业祥源文旅集团,对丹霞山40艘游船、12处民宿院落、26个商业点位进行统一收储运营,打造集休闲度假、锦江夜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其中,《万古丹霞》锦江夜游项目堪称“科技+文化”的典范——以广府文化、禅宗哲学为线索,通过AR/VR、灯光投影等技术,串联5公里山水实景,填补了丹霞山夜间旅游空白。自2025年8月运营以来,该项目已接待游客超万人,让“白天看山、晚上赏景”成为新潮流。
乡村也成为业态创新的“主战场”。夏富村以“地质+自然教育”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设计“红石情缘”“农耕密码”等3条研学路线,让古村与丹霞奇观成为“天然课堂”。“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还要让他们留下来、玩得好。”夏富村相关负责人笑着说。
乡村焕新:激活“共富共享”新动能
沿着阅丹公路行驶,两旁的民宿集群格外亮眼。在瑶塘新村,44户村民依托丹霞山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共建”模式,发展起40多家特色民宿,其中不乏国家乙级旅游民宿、广东省金宿级民宿。每到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达100%,90%以上村民实现本地就业。“以前靠种地谋生,现在开民宿每个月能赚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周大姐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依托丹霞山及美丽乡村资源,仁化县全力打造丹霞特色民宿品牌,高标准建成瑶塘新村、断石村、青湖塘村、阅丹公路民宿群等4个民宿集群,发展主题各异的民宿客栈约400家,其中有2家“国家乙级旅游民宿”;6家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星级民宿43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民宿产业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金喆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1000亩沙田柚果园为基础,融合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2024年综合性收入达2000多万元,接待研学游客超3万人;董塘镇红星村盘活原小学闲置用地,建成共富车间,引入华力电子有限公司,开设3条微型电子马达生产线,月均产值超300万元,带动76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特别满足。”红星村村民刘大哥说。
文化赋能让乡村更有“灵魂”。石塘镇深挖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以双峰寨保卫战为核心打造“红韵古镇”风貌线,将月姐歌、堆花米酒酿造技艺融入旅游体验;夏富村活化700年古村资源,修复文星里大门、李氏大宗祠等古建筑,将90余间闲置农房改造为艺术景点,吸引游客研学写生;瑶塘新村则推出丹霞仙草、丹霞红豆饰品等非遗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如今的丹霞山片区,不仅有“丹山碧水”的自然之美,更有“文旅繁荣”的人文之韵。从祥源丹霞生态文旅综合体的建设,到石塘镇“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培育;从阅丹公路“车在画中行”的生态景观,到共富车间“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的民生温度,片区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接下来,我们将推动更多业态创新、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媒体+文旅作用,让丹霞山片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韶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媒体与摄影名家的镜头传播,丹霞山片区的故事将被更多人知晓,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也将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继续绽放新的光彩。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