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首届“兴粤县计”——2025年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广东有关县(市)代表,聚焦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献计策,探因由,碰理念,“智”撑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统计局共同指导,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主办,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研讨会上,和平县、博罗县、高州市、四会市作了典型经验介绍。来自全省15个设县(市)的地级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任人,近 50个有关县(市)代表及省内纵向帮扶干部代表以及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一批热心关注县域经济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
把脉县域发展新坐标
再造一个新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一招。
“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在致辞中表示。朱伟说,县域经济发展得好不好,需要一把客观科学的标尺。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广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将为各地精准把脉县域现状、科学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更好支撑“百千万工程”分类指导的管理需求。朱伟还表示,希望“兴粤县计”这样的交流平台能够长期办下去,持续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为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广东路径。
研讨会上,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正式发布《2025广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结果》(《研究》)。《研究》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为主线,创新提出“主体功能区+分类评价”双轴研究框架,涵盖40余项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发布四类榜单。从数据分析看:
一是广东经济强县更集中。总榜前十名多在珠三角,特点是制造业基础好、民营经济活、创新氛围浓、人口吸引力强,在经济规模与发展质效上形成双优势。
二是主体功能区各展所长。城市化地区投资+消费“双引擎”明显;农产品主产区“粮油加工—冷链—电商—品牌”四条链逐步成形;生态功能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着力推动生态价值转成经济价值。
《研究》建议,要用“省级统筹+梯队培育”破题。即省里当好“总指挥”,三类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各自赛道上赛龙夺锦;对进位、冲刺、储备三类县分梯队推进,配套“时间表、任务书、资源包”。同时把“评价—发布—激励—进位—再评价”做成常态闭环,形成“头雁带群雁”的局面。
“县域强,国家才强,没有县域发展,难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广东经济规模体量大,把县域经济做起来,广东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表示,
谋划县域突围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俊超认为,广东县域发展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好县域布局,加快大湾区产业和市场扩散效率;二是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地方公共服务水平,为地方聚集人气;三是调动县域积极性,通过放权赋能,给予县级政府更大权力和空间,帮助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长期耕耘南粤大地的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巡视员,广东县域经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创会会长陈鸿宇指出,除了地理性、历史性因素之外,管理幅度、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三者的不匹配,导致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由于位于粤东粤西粤北各县域的市场、交通、信息网络短板较多,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重大交通项目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客观上导致了广东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抑制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差异化优势的发挥。陈鸿宇认为,全省上下要形成“扩权赋能强县”的共识,修复和完善县域经济三层网络,重振县域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把握好“四个赋能”,即产业赋能强根基、改革赋能增活力、城乡赋能促融合、民生赋能守底线。在他看来,广东县域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同质化、链条碎片化”;有的县守着特色资源却未能充分利用。推动县域产业振兴,必须跳出“全能竞赛”思维,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道路,把“长板”拉得更长、“特色”做得更特。陈耀说,广东是国改革的“排头兵”,更要通过制度创新,让县域“有权办事、有钱干事、有人成事”。
浙江“千万工程”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学?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教授带来了“真经”。他从浙江山海协作、城乡融合到县域高质量发展,系统分析了浙江如何补上山区26的发展“短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浙江经验”。在董雪兵看来,欠发达地区突破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培训并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的源动力。要以产业合作为主线,组合利用欠发达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要素优势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优势。通过联合与协作,在欠发达地区组建一批富有活力的合作企业,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同步优化升级,形成互利共赢的实体枢纽。
“抓产业,抓县城,抓协作,抓改革,抓典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林善泉提出了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思路举措。具体说来,一是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二是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完善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凝聚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四是打好改革组合拳,激发释放县域发展活力潜能;五是支持各类典型、试点县域率先突围破局。
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多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此次研讨会,构建了为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的学术研讨平台,建立起政府与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智库之间共谋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讨机制。
据透露,广东将建立常态化的“兴粤县计”研讨机制,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共商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
文 | 记者 陈泽云 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