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新加坡《亚洲旅游周刊》日前报道称,中国的旅游文创产品正在从“文化搬运”向“情感联结”转型。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丰富多元,中国的文创商品在城市街头、景区景点随处可见。尽管这些文创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但其引发的“情感消费”却蓬勃发展。随着中国游客数量的增加,预计到2027年,该市场将扩大到约7000亿元人民币。
该报道提到,在北京一些文博场所,游客热衷于购买冰箱贴纪念品,比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礼品店里单价为168元人民币的冰箱贴非常受欢迎。这款产品采用五层叠磁结构的设计,以馆内展示的木雕天花精品“天宫藻井”为创作灵感,于2024年4月上市后,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截至2025年4月已售出超14万件。
“天宫藻井”冰箱贴原型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这款文创产品也被网友们称为“最美藻井” “文创商品天花板中的天花板”。
“天宫藻井”冰箱贴人民日报客户端
目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已开发的200多款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达3500万元,带动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发展,初步估算增加1000多个就业岗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凭借一款明代孝端皇后凤冠造型的冰箱贴引发游客连夜排队抢购,还带动了相关系列文创的销售。明代孝端皇后凤冠造型的冰箱贴还被游客称为“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
报道称,随着中国文创市场热度攀升,更多精美的旅游创意商品相继问世。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店主们一边展示包括冰箱贴在内的各种文创商品,一边讲解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很多游客购买后表示自己留念或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种很明确的消费理念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人际情感联结。
“在当前的文化创意市场,设计与生产已不单单是一件‘冰冷’的商品,而是要通过这件商品传递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情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对观察者网表示,如故宫文创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与创意,让那些古老的宫廷文化变得鲜活起来。当人们将印有宫廷画风的手机壳贴在手机上,仿佛与几百年前的宫廷生活产生了微妙连接,这种连接并非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热爱。
向勇表示,“近年来,旅游文创尤其是博物馆文创比较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触发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冰箱贴是近两年备受推崇的标志性文创产品之一,这款文创商品兼具文化性、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传递出明显的文化情感与情绪价值。
据《亚洲旅游周刊》报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仅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就达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点。
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文创市场中,销售空间正经历一场从传统的“商品陈列场”到“情感共鸣器”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从单一的线性陈述,而是朝着构建多感官的“情绪剧场”迈进。许多文创产品也从单向的售卖模式,转变为更具吸引力的“情境表演式”销售模式。
“绒馍馍”西安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以西安的“绒馍馍”为例,它们在设计和销售上都极具创意。“绒馍馍”巧妙地将名字与西安特色美食“肉夹馍”相结合,产品外形不仅高度还原了肉夹馍的外观,还加入了拟人化的表情设计,再配合上柔软亲肤的毛绒材质,让整个产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购买场景中,售货员用地道的陕西方言,模拟选馍、夹肉、浇汁等一系列制作过程,完整复现了本地美食的制作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他们在购买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设计思维和场景设置突破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局限,更加注重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创造情感共鸣,为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情绪体验。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波对观察者网表示,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一种“打开方式”。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是文化与情感的结晶,它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进行拼凑,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
“当文创商品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古老文明时,原本高冷的文物也能化身为有趣的‘潮玩’。例如三星堆博物馆将青铜着裙立人像设计成了‘健身达人’,还给纵目面具配上‘眼光要长远’的幽默梗,瞬间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张波说,“当下的旅游文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设计者与生产方应更加注重文创商品的质量与创新,要力争让每一件文创商品都能够真正地传递出文化情感,而不是沦为一种空洞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