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翠环记》
厦门城里的人,大抵是惯于在水泥丛林中觅得一方天地的。初冬的晨光斜刺里劈开薄雾,倒叫我想起东山环廊那处所在——这钢筋铁骨的\"活物\",竟在山水夹缝中活得如此恣意。
一、铁骨翠心
世人皆知厦门有海,却不知山亦多情。那林海线一期工程里,偏生嵌着个\"活物\":东山环廊。这物事生得古怪,银灰骨架支棱在水库边上,远望活似两条铁蟒交颈而卧。外环盘着水岸逶迤,内环倒悬在水面上,倒影里便显出个完整的圆来。设计者大约读过庄子,晓得\"环中\"的妙处——人在五米高的步道上走,山岚扑面,水汽袭衣,竟分不清是行在天上还是人间。
二、杉红鹭白
落羽杉这物事最是势利,春夏时绿得发腻,待得霜风一起,便急吼吼地换了红妆。水库里的倒影被它们搅得支离破碎,倒像打翻了画师的调色盘。早先这里原是块荒芜地界,白鹭们躲得老远。如今步道悬空架着,人声在头顶飘,水鸟在脚下游,两下里竟也相安无事。常见那长腿的先生们立在礁石上梳翎毛,偶尔斜眼瞥瞥廊上的看客,俨然是验收工程的监工。
三、人机共舞
最妙是那些暗藏的机关:AR设备躲在栏杆里,导览屏嵌在树影中。现代人的通病,偏要叫机器解说山水。倒也应了\"大隐于市\"的古话——科技这头怪兽,在此处竟学会了蹑足行走。智能呼叫器钉在柱子上,红按钮亮得扎眼,活像守夜的更夫,却比更夫警醒百倍。
四、游观指谬
看官若去,须记得挑十一月至正月的光景。晨雾未散时最佳,那时水汽裹着杉红,活似未干透的胭脂。东坪山的专线车颠得人骨头散架,倒应了\"好景多在险远\"的老话。梅海花台那些个千日红,开得没心没肺的,与环廊的矜持恰成对照。
这环廊终究是个异数。在推土机横行的年月里,偏有人肯费这般周折——钢梁不打进山体,步道离地五尺,连遮雨棚都做成飞鸟的形状。厦门人管这叫\"城市绿肺\",我倒觉得更像面镜子,照见人与自然的龃龉与和解。听说廊上每日要走过万千脚步,却不知可有一双脚印,能踏进山水的心坎里去?
愿每个行走其间的都市囚徒,终能在这钢铁翠环中,听见自己血脉里沉睡的山海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