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底蕴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内涵。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熟,大规模景观建设、资源开发的模式已经过时,与地方社会紧密联结、注重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的深度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业的新业态。
近年来,“跟着非遗去旅游”逐渐成为潮流,非遗体验成了旅行中的新亮点,为旅途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在开鲁县,当非遗遇见旅游,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如何让开鲁县的非遗与旅游“双向奔赴”,走向深度融合?
承载了上百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企业,古老的酿酒技艺焕发新生,蕴含非遗文化的工业游成为旅游新亮点,给游客带来了新的旅游体验。
内蒙古百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开鲁制酒厂,始建于1898年的“万合永”烧锅,迄今已有120多年酿酒历史。企业历经了个体、国营、转制的变革和发展,现已成为集白酒、木糖、饲料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自治区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通辽域内首家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年白酒生产能力达2万吨,总资产超过2.4亿元,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有职工500余人,其中国家级、自治区级白酒评委、品酒师4人。企业一直沿用传统“老五甑”续楂发酵工艺,选用东北优质红高粱为原料精心酿造。近年来,“开鲁”牌、“草原马神”牌、“相知百年”牌商标名居内蒙古著名商标榜;“开鲁老白干”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中“开鲁老白干、开鲁老窖、开鲁大麯”系列产品荣膺“内蒙古名牌产品”。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内蒙古百年酒业有限公司“开鲁老白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鲁老白干酿酒工艺”被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开鲁老白干酒酿造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被认定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百年酒业在通过生产实现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的同时,积极挖掘工业文化资源,将生产经销和旅游消费相结合,累计投资1600万元打造了占地40平方千米的内蒙古百年酒业文化旅游区,建成了百年酒业历史文化厅、百年酒窖、非遗酿酒工坊、原酒储存库、成品灌装车间、果酒生产车间、展销中心等诸多特色场馆,推出了“挖掘百年酒文化”“探寻非遗酿酒工艺”“酒旅工业游”“拓展培训”等多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形成了集酒厂观光、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亲子娱乐一体化的工业旅游模式,促进“工业生产+非遗技艺+旅游体验”融合发展,使旅游更具深度,非遗更具热度。
内蒙古百年酒业文化旅游区自2019年6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团体600余个,接待游客3.8万余人次,安置农民工就业650人次。2024年,内蒙古百年酒业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开鲁县在原有红色旅游和绿色乡村游的基础上推出特色工业游,以“非遗+文旅”为切入点,让旅游有滋有味,有“里”有“面”。
开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总量涵盖戏曲、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9个类别41多个项目。拥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项,通辽市级非遗项目15项,县级非遗项目41项。市级传承基地1处,市级就业工坊3处,市级非遗特色村镇2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
近年来,开鲁县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载体,建成非遗四级名录、电子档案、纸质文档、视频等档案数据库,让非遗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传起来、火起来
开鲁县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加强对本土项目的深度挖掘,扩大传承人队伍,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一系列活动,探索非遗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挖掘文旅新产品,促进非遗产业化、时尚化、生活化,鼓励群众通过非遗再就业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开鲁县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非遗文化的普及度、参与度,创新“非遗+研学”“非遗+节庆”“非遗+文创”等旅游新业态,让非遗与旅游更好地“双向奔赴”,让旅游更“火”,非遗更“活”。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