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树鸣
不知从何时起,旅游成了一种“现代病”:我们总是一边抱怨,一边出发;一边憧憬远方,一边诅咒旅途。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的地方,花光积蓄、受尽折腾,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原点——仿佛一切只为印证“我来了,我累了,我花了,我悔了”。
但真是这样吗?或许,我们埋怨的从来不是旅游本身,而是那个盲目前行、疏于规划、疲于奔命的自己。首先是太多人的旅途,成了“程序化受难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赶景点如赶集,回家一问三不知。花高价看“几块石头”,挤人海观“一片后脑”,登山落下“关节炎”,雨中冻成“雕塑像”。最后自嘲一句:“我就是那个又累又傻的大冤种”。这哪是旅行?分明是一场自我惩罚。其实旅行,就是去放牧那颗被都市圈养已久的心。
再就是相反,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怕累、怕挤、怕失望,干脆拒绝出发。“反正哪里都是人,不如家里蹲”。这种人的自我“明智”决定却弄得个心底又藏着不甘,仿佛不去旅游,就“错过了整个世界”。
其实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去或不去”,而是“怎么去”。再是真正智慧的旅行,是一场“心态的放牧”:不是被行程驱赶,而是让心灵散步。它需要科学规划,而非盲目跟风;讲究合理运筹,而非挥霍受罪;倡导错峰出行,而非扎堆受挤。
——爱海,便去静静看潮汐涨落,不必强求登山;
——喜静,就选淡季泛舟湖上,何必挤入人海?
旅行本无标准答案,尊重自己的节奏,不是被外界驱赶,而是由内而外地引导自己的心灵去它该去的地方——感受微风,欣赏野花,沉浸在异乡的烟火气中。达到一种主动的、松弛的、自我掌控的状态,才能快乐、开心地过好每个旅游期。
还有更重要的,是守住安全底线。旅游不是冒险,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活。关注天气、地形,听从当地人提醒,远离危险区域,试看你的周边,危险无处不在。正如刚刚发生的一起事故,一个放羊人劝退露营者避雨,竟无意中救下数人性命。
敬畏自然、理性判断,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说到底,旅游的本质不是“换地方受罪”,而是“换心境生活,旅行的价值不在征服,而在感受”。那就是放下“必打卡”的执念,允许自己迷路,发现计划外的风景;放下“完美出片”的执念,用眼睛和心去记录,而不仅仅是手机摄像头;放下“文化负重”的执念,不强求自己必须读懂一切,用追随本心的感受去满足好奇心,让自己的直觉做向导——可能是街角飘来的咖啡香,也可能是当地老人聚集下棋的小公园。哪怕是在一个喜欢的地方发一下午呆,看云卷云舒,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尽情地去享受旷野,拥抱自己入眼来的一切生态美景;静心、自然地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一次走错路的奇遇、一个陌生人的善意;当你拥有了“放牧者”的心态,便会把这些不确定性视为旷野的风光,而非行程的障碍,乐观的心态会给你的旅游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满足。
不必羡慕“要风得风”的有钱人,也不必嘲讽“一瘸一拐”的受累者。有人说曾经历传统旅游,被“组织者”、攻略、打卡清单“驱赶”着,从一个景点狂奔到另一个景点,疲惫不堪,心态是“必须看完,必须吃到,必须拍到”。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旅游,主要在于你的“策略”。无论穷游奢游,安静或喧闹,只要适合自己,便是自在天地,便是最好的旅游。愿你我都能学会“放牧心态”:不盲从、不逞强、不焦躁、不后悔。让旅行真正成为生活的滋养,而非另一场疲惫的开端。只有启程前有“精密”的旅行筹划,才能完美过好一次次更高级、更自在、回归本真的旅行。旅行结束,我们带回的不应只是一身疲惫和一堆照片,更应是一颗被充分滋养、变得柔软而开阔的心。“心态放牧”是一种能力,它不仅能改变你的旅行,更能滋养你的人生。
下一篇:牢大走你#三角洲 #三角洲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