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清晨,华蓥山石林云雾缭绕。
重庆游客推开“上山上·有朵云”民宿的木门,准备出发去看日出。
30公里外,广安理工学院(暂定名)(以下简称:广安理工学院),焊花飞溅,该项目主体结构已提前封顶,建设节奏精确到天。
一静一动,一个在山间焕发新生机,一个在城郊按下快进键——这背后,是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以精准高效的用地保障,为文旅升级、教育强基打通关键路径,悄然改变着城市发展脉络与百姓生活的新图景。
山里文章
保障赋能“华蓥山上居”
在改造升级后的华蓥山欢乐谷里,游客们在焕然一新的漂流项目中尽享清凉。自今年7月中旬开门迎客,这里迅速成为消暑热门地;
不远处,“十里芳菲·红岩美村”项目今年8月开业,通过重构村落生产生活系统,打造集林下经济、本地文创、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地;
而在华蓥市红岩乡高顶村的老龙洞煤矿旧址上,一座极具工业风与自然融合特色的主题民宿——“原舍·嘿矿熊猫”民宿依山而建,展现出废弃矿区“逆生长”的魅力。
…………
一个个热潮推动文旅蝶变,一处处旧址转化为新景,一批批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华蓥山上,项目的落地开花,正持续擦亮“华蓥山上居”这块旅游金字招牌。
这些“山里文章”背后,离不开坚实的用地保障支撑。
“以前一个项目跑下来动辄半年,现在我们提前介入规划,几周就能落地!”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彭勃深有体会,过去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未批复,乡镇级片区和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新增项目建设缺少法定支撑,常面临“无规可依”的困境。
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抢抓乡镇规划编制窗口期,用活政策工具,加快规划编制,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作为华蓥山开发的基础,全力推进各乡镇级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为项目建设提供法定依据。同时制定出台《广安市乡村地区规划管理通则》,用于指导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时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减轻基层财政支出负担。
新一轮空间规划制度建立后,华蓥山文旅项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化路径逐渐清晰,餐饮、民宿、文创等产业形成“链”式发展。
“我们每年都会明确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清单,对项目逐一梳理、分类解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科科长阳建介绍,目前审批周期较以往缩短约40%,真正做到了“主动服务、提前保障”。
在优化整体布局方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多部门,根据华蓥山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横向划分出四方山段、石林段、宝鼎段等核心功能区,东西两麓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构建起清晰的开发格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重生态修复与水电气、通信、道路等设施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景区承载能力。
如今,华蓥山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97%以上,“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的空间策略逐步显现成效。
不仅如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让高顶山矿区从矿渣遍地、灾害隐患多的恶劣环境,蝶变为宜居宜游的好去处;对黄泥坡、张家湾、上黄家大湾等院落进行整体提质升级,赋予传统村落文化灵魂,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这些实践,也正呼应着我市新一轮战略谋划。
今年7月,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要擦亮“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三张名片,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要厚植生态本底,强化保护修复,推进生态文化研究和价值转化。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寿喜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用地要素保障,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确保全会部署在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成果。
城市乐章
用地审批跑出“广安速度”
8月,走进广安理工学院建设现场,一座现代化本科高校正拔地而起。
“空间规划”的力量,从山野延伸至城市腹地。
“从项目选址到土地获批,用时不到4个月!”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感慨,“这背后是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全链条、高效率用地保障的硬支撑。”
2024年3月,广安理工学院正式纳入全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这个寄托着市民厚望的项目,总投资35亿元,预计2025年竣工、2026年招生。
项目高效率落地,强有力的用地保障是关键一环。“过去报项目,流程长、指标难、选地愁。现在是‘一张图’统筹,‘一本账’核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科长杨松颖介绍,在广安理工学院选址阶段,我市提前完成了该规划编制,统筹平衡周边耕地保护、生态屏障和建设用地需求,实现了教育用地“即申即批”。
这场规划变革,更推动了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以广安理工学院为核心,我市正同步推进学院周边高标准体育场、师生公寓、科研楼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学校—园区—城市”产业转化通道。
而类似的重点项目推进,在我市已成常态。“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坚持靠前服务、主动服务,采取优化审批流程、容缺审查资料、精简审批要件等措施,持续为大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用地支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世清说。
精准供地,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分级分类保障,成功争取将广安绕城高速公路西环线、武胜至潼南高速公路等项目9500亩计划用地指标由国省统筹保障;
审批提速,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点对点”保姆式服务,例如广安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武胜天然气净化厂从报建到批复仅用时1个月,创下“广安速度”;
保姆服务,深入落实“用地保姆”制度,专人专岗即时响应,为各领域向上争取项目提供精准的用地政策咨询和空间数据套合服务,确保项目选址选线阶段就规避管控底线,争取到位后迅速落地。
此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推进南广高铁、广安民用机场、广安绕城高速西段等重大项目用地预审、先行用地报批工作,目前3个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已获得国省批复,广安绕城高速西段先行用地报批也在有序推进。
成效显著。2019年以来,我市共计获批190个征地报件,涉及用地6.2万余亩,有力保障了西渝高铁、“四个百亿”产业项目、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广安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武胜天然气净化厂等一大批产业和民生基础设施项目。从“山里文章”到“城市乐章”,从文旅蝶变到教育崛起,我市正以空间规划为笔,绘就城乡协调发展的崭新图景。
来源:广安日报 文:伍春宇、王珂宇 图:刘秦君 范聪
编辑:黄潇
责编:曾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