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庆,龙潭藏着一汪清幽,云霞铺开灿烂与温柔,微风浸润着日子的淳朴,阳光烙着岁月的宁静。这座小城予人的,从来不止眼底收尽的自然之美,更是心底悄悄生根的归属感。
来自昆明的蔡子逸与李晟楠,便被这份归属感牵到了这里。2023年,他们辞去北京的工作,一头扎进草海镇罗伟邑村,把一处小院改造成“根据地”,在千年银艺的流光里,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我们俩都是昆明人,”蔡子逸笑着介绍,“我曾做文物保护,晟楠搞证券,如今却在这儿做起了金银铜器的制作与销售。”吸引他们的,是鹤庆流传千年的技艺。这里的银器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原料到成品的产业链环环相扣,加上便利的交通——紧邻丽江机场、全程高速贯通、高铁站抬脚可及,还有政府部门的贴心扶持,“就像今年我们申报的第四届团省委的创业创新大赛,鹤庆县的团委对我们帮助非常大,给我们支持。”蔡子逸的语气里满是感激。
李晟楠补充道:“本就想做与金属相关的事,鹤庆的产业链太完善了。何况我们是云南人,这儿离老家近,像找到了另一个家。”
这个家,是他们亲手筑起来的。到鹤庆后,他们便开始到周边村子里游玩,认识了本地村民。兄弟俩就地取材,开始改造梦想小院。
李晟楠告诉记者,小院里的樱花树,是从北干弓村寻来的;铺地的石头,是逢密村的村民帮忙运来的;种树、植草,邻里乡亲都来搭把手。
如今在鹤庆,他们早已不是异乡客。“我们现在是罗伟邑的村民了。”蔡子逸说。和白族师傅同吃同住学手艺,村民的热情像午后阳光,把心晒得暖暖的。李晟楠也说:“在这里,村民们都很热情,有时候闲聊着就被村民留在家里吃饭了。”
慢下来的日子,给了他们琢磨手艺的从容。“想把现代设计融进传统工艺里,用纯手工让老技艺活起来。”李晟楠说。
龙潭边能听见自己的呼吸,草海畔能发呆一下午,这份静气让心沉下来,灵感便跟着流云慢慢淌。“这儿的山水能治愈人,”李晟楠说,“能让人真正享受生活,也享受工作。”蔡子逸则多了份期待:“要是能在这儿遇到个白族姑娘,成家立业,就真的圆满了。”
银器的光晕里,藏着鹤庆的岁月;小院的日常里,系着昆明小伙的归心。这座小城的魅力,大抵就是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心安。
鹤庆融媒:赵红赵春梅 段志宇
编辑:李玲 施晓倩
责编:迟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