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的撤退及广西的沦陷
1949年10月下旬,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如同阴云笼罩的逃鸟,侥幸逃回了自己的根据地——广西。为避开与解放军主力的正面交锋,他甚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武汉、长沙等重要城市,带领军队一路退到湖南南部的衡阳等地。尽管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措施,白崇禧仍然难以逃脱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追击。在几天前的衡宝战役中,白崇禧领导的第7军、第48军的主力以及唯一全美械的14军62师,均被歼灭,士兵的伤亡人数超过了47000人,这一惨痛的损失令白崇禧心如刀绞。
程潜与陈明仁的起义震荡军心
白崇禧手下曾有20余万大军,但随着湖南省主席程潜和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几乎拉走了近10万部队。这一变局令白的力量大幅削减,即使后来有4万人叛逃回去,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四分之一的兵力流失使得白的队伍面临绝境。随着这一次的折损,加之在南境的漫长逃亡,最后跟随白崇禧逃入广西的士兵已不足10万,损失惨重的桂军几近崩溃。
补充兵员的紧迫之举
幸运的是,桂系在广西经营多年,区域根基深厚。白崇禧刚进入广西便毫不留情地下令收编当地的保安团、自卫队等武装力量,以弥补衡宝战役中的损失。同时,他迅速设立了桂东、桂南、桂西、桂北和桂中五个军政区,采取每个村抽取一名士兵、一支武器的方式进行快速征兵,短时间内又增加了数万新兵,增强了军队的规模。到了11月10日,东北野战军攻入广西之际,白崇禧已将自己的部队扩展至5个兵团、12个军、32个师,总兵力回升到18万人。
面对强大敌军的艰难处境
然而,这支18万人的新军与白崇禧昔日的辉煌相比却相去甚远,失去了如第7军和第48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作为骨干,各个部队的装备也严重短缺,新兵数量虽多,但整体战斗力大幅下滑。尽管如此,解放军仍不敢轻敌,积极集结了第12和第13兵团共5个军,沿着黔桂和湘桂的边界推进。此外,第43军和中原野战军的第4兵团也协同出击,直插粤桂边境的廉江和茂名地区,成功切断了敌军通过雷州半岛退往海南岛的路径,使得参与的总兵力达到了迫近40万的规模。
白崇禧的绝境反击
11月24日,为了保证从海南岛的撤退通道,白崇禧集中第3兵团和第11兵团向廉江发起反击。令人意外的是,陈赓兵团的反击如同迅雷般猛烈,白崇禧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最终不得不沿着全线撤退。12月1日,他被全军围歼于博白地区,彻底失去了继续抵抗的能力。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的第12、第13兵团也加速向广西腹地推进,白崇禧再也无法守住防线,只得下令各部队紧急撤往钦州。
广西的解放与桂系的终结
12月4日,第13兵团攻占广西省会南宁,而7日则解放了钦州,彻底阻断了敌军通过海路撤退的机会。12日,位于中越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也被解放。此时,白崇禧的部队中只有万余人侥幸逃入越南,其余十多万的士兵则被锁定在了我国的境内,最终以全军覆灭告终。这一事件标志着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二十余年的桂系军政集团的彻底崩溃,历史的车轮悄然滚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