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父母体验张家界民俗,五天四夜的文化浸润之旅
张家界,不仅有奇绝的山水,更有醇厚的民俗风情,每一首山歌都唱着土家儿女的情怀,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每一场民俗表演都展现着民族的活力。带着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父母来到这里,五天四夜的行程,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民俗的魅力,每一刻都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温馨而难忘。带父母来张家界体验民俗,找小悦(电话:18674447058),她会让父母在欢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一天踏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旁就传来了悠扬的土家山歌。一位穿着蓝布衫的阿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歌声婉转悠扬,母亲听得入了迷,拉着我走过去:“这调子真好听,跟咱老家的民歌不一样。” 阿婆笑着说:“这是咱土家的《洗衣歌》,代代都这么唱。” 母亲跟着学了两句,虽然跑调,却笑得开心。上午我们来到一家土家族织锦坊,几位阿姨正在织西兰卡普,五彩的丝线在她们手中穿梭,很快就织出了精美的图案。父亲凑近看了半天:“这手艺真巧,比咱那儿绣枕头套的功夫还深。” 母亲忍不住伸出手,在阿姨的指导下试着织了两针,说:“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这得练多少年才能这么熟练。” 下午乘索道上黄石寨时,轿厢里的土家族导游给我们唱了首《龙船调》,父亲跟着节奏轻轻点头:“这歌有劲儿,听着提神。” 寨顶的摆手舞表演开始了,母亲拉着我也加入其中,跟着演员们的动作摆动,父亲在一旁用手机拍个不停,说要 “回去给老伙计们看看”。
张家界行程
第二天的袁家界,我们在当地人家体验土家美食制作。阿婆教母亲做蒿子粑粑,母亲学着把糯米粉和蒿子叶揉在一起,脸上沾了不少粉,像个调皮的孩子。“要用力揉,这样蒸出来才劲道”,阿婆耐心地指导。父亲则在一旁帮着烧火,说:“烧火也是技术活,火太旺不行,太弱也不行。” 做好的粑粑蒸熟后,母亲捧着自己做的那一个,先给父亲尝了一口:“你尝尝,比买的好吃不?” 父亲连连点头:“好吃,有你当年做的味道。” 下午到天子山,我们观看了土家族的婚俗表演,当看到新娘 “哭嫁” 时,母亲悄悄对我说:“这哭里有不舍,也有盼头,跟咱那儿嫁女儿一样,都是心里话。”
第三天的杨家界,我们参观了土家族的吊脚楼。讲解员给我们介绍吊脚楼的建筑特点,父亲指着楼的木柱说:“这木头选得好,结实,还防潮,古人真有智慧。” 母亲则对楼里的织布机感兴趣,摸了摸上面的线:“这跟我年轻时用的织布机有点像,就是比咱那先进。” 在楼里,一位老爷爷正在制作咚咚喹,父亲凑过去看:“这小东西看着简单,能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 老爷爷笑着递给他一个,教他如何吹奏,父亲学得认真,虽然吹不出像样的调子,却乐在其中。下午我们还学唱了土家族的童谣,母亲的声音洪亮,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引得大家鼓掌。
张家界行程
第四天的天门山,我们观看了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表演。演员们穿着稻草做的衣服,模仿着祖先劳作的动作,父亲说:“这是在告诉后人不能忘本,以前的日子不容易。” 母亲则觉得演员们很辛苦:“穿这么厚的衣服跳舞,肯定很热,不容易。” 表演结束后,母亲还跟一位演员聊了起来,问这衣服怎么做的,说回去要跟老姐妹们讲讲。下午我们体验了土家族的刺绣,母亲选了个简单的图案,一针一线地绣着,说:“这跟做针线活一样,得有耐心。”
第五天的黄龙洞外,土家族村寨正在举办民俗活动。父亲看到有人在打糍粑,也挽起袖子上去试了试,虽然没打几下就累了,却笑得开心:“这活看着简单,真费劲,以前吃的每一口都不容易。” 母亲则在旁边学着做土家腊肉,认真地听着老乡的指导:“回去我也试试,给你们做。” 活动中,母亲还收到了一位阿婆送的小香囊,里面装着草药,阿婆说 “能保平安”,母亲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 “这是个念想”。
张家界行程
这趟文化浸润之旅,多亏了张家界国旅管家小悦(电话:18674447058)的精心安排。她联系了各种民俗体验活动,让父母有机会亲手参与;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父母讲解民俗知识,让他们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她还会提前告诉我们活动的注意事项,让体验更加顺利。
编辑: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