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图片源自网络
如题,上篇文章的观点,本来是调研了十几家同行,心血来潮说出了景区游客量在下降,其实有点以偏概全,和我交流比较密切的同行景区大部分年收入在4、5千万,有两个接近一亿的,如果按照中小景区划分,这些是中产的景区,能一定程度的代表市场方向。
发出后,又有一二十家同行跟我聊,2025年的暑期下降比例很大,有几家从业近十年的旅行社老板也吐槽,今年收客难,计调的工资都是刚好够发,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想明白原因了。
当时给我灵感的跟旅游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一个知乎的问题,“如何看待哪吒的现象级爆火”,大概是这么一个主题。
下面有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都说电影行业不行了,从业者都没饭吃了,要去送外卖,你看看,只要用心制作一个好电影,观众不就来了,那些小学都没有读完的电影导演,在社会快速发展中靠无病呻吟赚了几个钱,更没心思研究电影了,对社会的底层认知都不到,怎么可能讲出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好故事?”
我突然间就想明白了。
今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观点,每年的出行游客数量都在增加,了解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后,我认为宏观数据是可信的,为什么大部分旅游景区都说自己游客减少了。
答案很简单,说明这些游客压根就没进景区,只是出去玩去了。
去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泛旅游业态”的,如淄博的烧烤,特种兵没去景区,去八大局这个菜市场,这个案例太大,相当于旅游城市营销,我举几个比较小的例子:
图片源自网络
河南桑坡,每年过了十月,就有成群结队的商家去进货,购买ugg这类雪地靴,后来大家发现后,自己开车去,也能120块购买一双商场卖600块的“澳洲正版UGG雪地靴”。
河南南阳石佛寺,是中原最大的玉器交易市场,以前同样是商家去进货,现在一堆小年轻开车去采购,一个质地不错的玉手镯50块,再花30块买个盒子,一次买10套,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一人送一个,其乐融融,这玩意放到商场里面,2000起。
现在的苏超,上座率取决于体育场的座位数,不是一场,是一个赛季,共85场比赛,假设一场比赛25000人,那么到现场的人数超过200万。
等等等等,可以举例的泛旅游业态太多了。
从宏观的统计规则中看,这些不管是看电影的,还是看球的,看演唱会的,或者围观天津大爷跳水的,都是“游客”,但是这些游客确实没进景区。
游客量的池子确实不小,每年都在增长,但是来池子里抽水的业态太多,虽然统计口算不上旅游行为,但是他们却占据了市民的出行时间,蛋糕就那么大,看球的多一点,自然到景区的就少一点。
又回到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或者换句三体中最经典的神句: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我来阐述下我个人的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一,泛旅游业态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市场的关注度,以至于暑期这种传统的旅游旺季,还有大量的旅游景区游览人数下降。
在疫情期间,我还接待过好几批到景区学习运营经验的连锁商超高层,有两个省外的,确实回去后把商场当景区做营销了,虽然后期一直没有联系,但是抖音号我是关注了,很认真的在拍段子,自己设计了两个吉祥物天天在商场里面逗小孩,从视频里能明显看出商场人气很高,以前偶尔还能看到空铺子,现在商场天天挺热闹的。
能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不只是商超,前两年爆火的不夜城,是不是搞一波抖音团购的无动力乐园,甚至会来事的人民公园,都成了周边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在这以前,遛弯的人和旅游的人是完全两个群体。
第二,国家是站在促进消费的高度来引导服务业发展的,谁能够促进消费,就给予更多的官方宣传资源,不管是电影还是足球赛。
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不只是旅游,旅游只是服务行业的一小部分而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只是旅游发展新质生产力,抖音上有多少跳舞吸引食客的米线店老板娘,甚至把一个小吃店当成一个微小景区来运营了。
谁能搞活,谁就有流量,目前的情况是,谁有网络流量,谁就有游客量。宣传资源就那么多,旅游口没拿到,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三,市场白热化的竞争,造成品牌的两极分化,是表象,实际情况是,两极分化分化了高认知和王八拳,不管景区规模大小,有章可循的运营数据都不错,毫无章法胡乱出击和完全躺平,自然数据不好。
需要重新定义一个观点,“健康景区”,以前定位景区喜欢通过体量来分类,大中小景区,现在不管是大中小景区,健康运营的景区才有研究的价值。
与此同时,不健康的景区实在是太多,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雷同。
电影行业野蛮生长的时候,院线里面有啥,观众看啥,造就了一堆名导演,现在大众觉醒了,抖音上面有人拿手机拍个短片,弹幕都能给出专业的点评,尴尬的是导演名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讲不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造成了整个电影行业的萎缩,同时也导致极个别认真打磨的电影,票房被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的放大。
这是电影行业的市场两极分化,旅游行业的也一样。
在那个媒体不发达,修个大门靠营销就能拉客的年代,有不少景区曾经大红大紫过,不同的是,有的固步自封,有的却不断给自己升级打补丁,想象2010年以前市场上昙花一现过多少旅游景区,现在旅游同行都没听说过。
但凡出现一个好玩的景区,游客都用脚投票,依然建议同行去开封万岁山看看,把旅游景区产品打造的体系全部丢掉,怎么好玩怎么来,迎合游客,宇宙级景区运营逻辑就这么简单。
第四,旅游景区思想上坐等靠,跟商场的商家一样,只等上门生意;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下降,创新能力严重缺失,不喜欢原创,只喜欢照搬照抄成功景区的措施。
熟悉我的同行都知道,我是学画画后,学习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前做设计的时候,国内三线抄二线,二线抄一线,一线抄国外,现在想想旅游行业差不多也是这样。
那个网感极强、制造成本极低的绿野仙踪,我在抖音上刷到的超过20个景区,除了第一个栾川重渡沟原创享受到了红利,销售雾森系统和仿真花的商家享受到了红利,其他景区上了基本上等于没上。
做旅游可以模仿,不能照抄。学习先进的操盘思想,然后本土化创新,照搬照抄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最后匆忙收个尾,预祝各位同行,暑期生意倍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