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河
亮马河
海棠花溪
每一条河流,都是城市流动的风景。随着对河道及水域周边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迎来水清岸绿的城市景观。一条条河道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同时,商业和旅游也逐渐向水而生,实现了城市与河流的互促互融。悠悠水韵,为一向以磅礴大气形象示人的北京带来了几丝柔美,也为北京城解锁了滨水旅游的新名片。
生态治理先行水清岸绿景美新地标
白天在河畔划桨板,傍晚在友谊桥看日落,晚上坐游船欣赏沿岸光影……夏天的北京哪里最潮?无论从哪个角度排名,亮马河一定榜上有名。
打开社交媒体,输入亮马河三个字,各种视频、图片、攻略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如此,在大家都在搜的词条里,还能看到“亮马河晚上散步线路”“亮马河哪段最好玩”“亮马河夜游”等丰富选项。
几乎每个周末,市民欣欣都会和爱人坐地铁10号线,为的是到三里屯、亮马河附近走走,人到中年的她说:“这一带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现代和青春的气息。”以前只是羡慕别人玩皮划艇,前几天她和爱人也体验了一把,还把照片发到家庭群里。
游客小王对北京情有独钟,由于高铁方便,几乎每年她都会来一次,这几年小王把亮马河附近当作必打卡的地方,“不为买也不为了吃,只是休闲,这几年眼瞅着亮马河这边越修越漂亮,河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真的只是逛逛就很舒服。”她说。
在这条国际风情水岸线上,高楼与芳草相映,碧水与蓝天共色。亮马河畔仿佛永远洋溢着轻松的气息,无论是在岸边酒吧约上好友小酌、还是在躺椅上对着河水发呆,无论是踩着桨板戏水踏浪,还是选择其他水上运动……亮马河让年轻人不会辜负这个夏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如今掌握着北京潮流密码的亮马河,曾经只是东直门外的一条积水沟。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开始对亮马河实施连续多年的治理。2019年,朝阳区启动了亮马河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建设工程,打造了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2020年8月,亮马河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全线对外开放,滨河公园连通周边23个居民小区,居民可以“推窗见绿、推门见景”。
在随后的几年里,亮马河沿岸的升级改造并未停止。2021年7月底,麦子店桥和朝阳公园桥完成改造提升,亮马河实现从三环路至朝阳湖两公里旅游通航。2022年9月亮马河实现从三环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游客乘船可一路游览24桥18景,沿途的蓝港观鱼、卧龙叠水等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2023年6月,东三环桥下滨水绿道正式贯通,亮马河“1河2湖”18公里滨水绿道实现“横向串联,纵向通达”,市民、游客可畅游亮马河。随着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完成,亮马河渐渐“出圈”,成了北京最具特色的市民生活、休闲、健身、娱乐和商业消费的公共空间。
在北京,像亮马河这样“华丽转身”的河道还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聚焦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河湖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的《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简称《导则》),提出本市河道建设理念和规划设计策略,推动实现“体现大国首都特色的安全开放之河、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生态健康之河、传承古都历史文脉的文化魅力之河、增进人民生活福祉的宜居活力之河和展现现代城市文明的智慧创新之河”五大目标。以河道生态治理为根基,昔日功能单一的河道纷纷升级为兼具生态价值与旅游吸引力的新地标。
坝河又名阜通河,西起东直门,东流汇入温榆河,全长21.7公里,是千年大运河北京段的主线之一。近年来,经过河道清淤、岸线修复、慢行绿道等工程,拥有近800年历史的坝河正变得越来越年轻:2024年10月,颐堤港湾码头所在的坝河(酒仙桥路至郎园段)滨水空间向市民开放。今年春天,颐堤港湾码头正式建成亮相。15公里长的坝河游艇航线预计将在今年底通航……曾经默默无闻的坝河正蜕变为集生态、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滨水新地标”。
同样,永定河通过跨流域生态补水不仅实现全段贯通,还形成了两岸优美的湿地景观。中堤原来只是一条防汛专用路,通过提升工程,不仅建成全长20公里的“荒野骑行,乐活中堤”滨水慢行系统,还成为集文化科普展示、骑行和健步等户外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滨水休闲空间,形成了中堤骑行道路、文化科普港湾、稻田水库侧溪流景观、条石景墙等多个打卡亮点。
通过系统的生态治理工程,亮马河、坝河、永定河、大运河等城市水系的价值得以重塑,曾经功能单一的河道转化为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实现了从“防洪排水通道”到“水清岸绿景美”景观廊道的华丽转身。
再造消费场景带来滨水旅游新体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颜值提升带来了价值增长。通过生态治理,北京各大河道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如何将河道两岸的城市空间变为消费载体,为市民游客带来旅游消费新体验?北京也开展了不同的探索。
2023年2月起,朝阳区启动亮马河文化经济带建设,对亮马河河道周边的一些商业空间做了整体定位和众多点位的升级。项目总体分三期推进实施,一期聚焦左家庄至蓝港码头商业提升,二期聚焦朝阳公园至红领巾码头城市更新,三期聚焦六里湾商业项目规划建设。“希望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个河道的更新改造,把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打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朝阳文旅集团亮马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相关负责人朱梦娇介绍。
今年3月,朝阳区发布了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八项新政策”,朝阳区将打造“两河一带”(亮马河、坝河,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将滨水区与周边功能区无缝衔接,培育“水岸+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水岸生态经济,塑造水城共融新样板。
从燕莎桥沿着亮马河水岸一路向东,沿途会经过燕莎友谊商城、蓝色港湾等多个商圈。这两年,沿线的游览点位不断“上新”,令人眼前一亮。“亮马小院、双层平台与亮马港湾围绕麦家桥,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消费格局,也成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二期的城市更新特色点位。”朝阳公园副总经理李丽介绍,通过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衔接,塑造了连续性的商业界面与新的消费聚合点,也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场所。
无独有偶。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通州古城保护等工作,燃灯佛舍利塔与周边古建筑群、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等遗址遗迹得到系统性保护修缮。近600年历史的永通桥风貌再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已建成开园,路县故城遗址“一馆一园”全面开放。在运河旁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北京东部的文旅新地标,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据了解,今年运河沿线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亿元,打造了“游运河、品文化、享消费”的特色品牌体系,成为副中心文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通过“文旅+”模式,通州文化娱乐消费同比增长40%,重点商圈周末客流提升60%,构建了“大项目带动、多业态融合”的文旅消费新格局。
此外,通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永定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周边文旅品牌不断擦亮,不仅有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古韵新生,还有西山绿道、京西古道的全面改造升级,生动再现了驼铃古道的千年岁月以及古都商贸往来的历史图景……
在海淀,清河两岸实施的综合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在沿线修建滨水慢行系统、单车驿站、手竿垂钓区和休闲服务站,打造了蓝绿融合的休闲消费新空间。先行建成开放的“清河之洲”滨水绿廊,仅2024年就吸引了260万人次观光游览。
构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滨水空间,是《导则》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北京滨水区域正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基因与创新商业业态,构建起独具魅力的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这一转变让城市水系从单纯的景观廊道升级为文化体验场,实现了“水岸活力”的全面焕新,带来滨水旅游新体验,激发滨水旅游消费新动能。
科技赋能驱动构建智慧旅游新生态
与此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正在重塑北京滨水旅游的发展格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印发的《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进5G技术在旅游治理体系优化、旅游服务效能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阶等核心领域的规模化部署与落地实践。深度促进5G与前沿技术的跨领域融合,探索基于语义理解、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新型文化内容创作、分发及沉浸式体验模式。持续做好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工作,加速推进热点景区和商圈、文旅场所5G-A覆盖,打造一批5G+数字文博标杆项目。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起“水陆联动、虚实融合”的智慧旅游新生态,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滨水空间的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
2021年开始运营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引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并借助5G、VR光影科技等技术,为市民游客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场所。当夜幕降临,亮马河畔的灯光全部亮起。五彩斑斓、随风景不断变化的灯光,将滨河两岸的游客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泛舟亮马河上,游客不仅能在好运桥下伸手可触摸头顶的彩色灯带,还能在船闸处观看全国唯一、科技感十足的铂宫闸室光影秀,以光影了解亮马河的前世今生与大运河文化带的深厚底蕴。
2023年底,以“大运河燃灯墨韵”为主题的AR文旅沉浸体验展落地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大运河的历史面貌,还能与元宇宙世界中的角色互动,直观地感受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了AR、VR、MR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出漕粮进京、运河风韵、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场景,形成了一部手机“游”运河的独特体验,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实景,就能“穿越”到明清时代的大运河畔,感受古代大运河的壮观。
无论亮马河的光影秀,还是大运河的智能化体验,都为文旅领域的科技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让人们看到了滨水空间除了发展实体商业外的另一种可能。前沿科技的迭代更新,为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不断注入新鲜动能。当新技术新应用与河道更新相遇,在数字赋能、智慧驱动之下,北京滨水旅游正朝着“管理智能化、服务个性化、体验沉浸化、商业数字化”不断迈进,智慧滨水旅游新生态变得愈加鲜活。
本版文/本报记者赵婷婷
摄影/本报记者魏彤统筹/李泽伟
·滨水新景·
亮马小院
新晋亮相并迅速走红的亮马小院,被称为“多巴胺”小院,是年轻人“进去了就不愿出来的治愈空间”。这个仅千余平方米的小院原本是一处环卫院落,经过重新包装后,变为一处充满新潮活力与生命力的休闲娱乐消费空间。“里面有咖啡店、鲜花店、精酿酒吧、创意餐吧和生活方式体验店,每家小店主打的都是不同业态,个个是网红。”李丽介绍。亮马小院这类特色项目,正成为区域活力的“毛细血管”,诠释着亮马河的“1000种生活方式”,也让亮马河成为融合文化、商业与生态的复合空间。
坝河颐堤港湾码头
在景观再造上亮点纷呈:80米长的景观特色钢结构弧形栈道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漫步体验;300平方米的挑空观景平台让游客可以尽情俯瞰坝河的秀丽风光;百米亲水长堤则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码头设计之初就会同沿线企业共商方案,与周边商圈形成码头、绿地、商圈的无缝衔接。如今,融合生态、旅游、消费、文化等多元功能的码头,不断涌现新的“消费场景”,激发了滨水旅游消费的新动能。
元大都“海棠花溪”
作为“京城春日里的三大花事”之一,今年元大都“海棠花溪”节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成为北京春日赏花经济板块中的重要一环。这条东西全长仅1.1公里的海棠花溪何以火出圈,秘诀就在“消费场景”的再造上:今年的海棠花溪节首次引入摇橹船,为海棠花溪增加了动感,丰富了游人的体验项目;两岸流动的十余辆胶囊车又为这里平添了烟火气,胶囊车上有咖啡有酒,有香味四溢的人间烟火,也有清新雅致的文创产品,弥补了往年海棠花溪两岸缺乏消费场景的不足,延长了游人的逗留时间。通过多元化体验式服务,今年的海棠花溪为市民游客“花”式解锁了京城春日的别样浪漫,也带来了大客流。“日均客流量相比去年上涨了53%!”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主任张宏涛介绍,海棠花溪节开幕一周接待游客41万余人次,日均待客约5.8万人次,高峰时段日客流量达7万多人次,而去年同期,海棠花溪节14天的总游客量才57万余人次,日均游客量3.8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