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已成为展示长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热门打卡地。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广武长城段。本栏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本报讯(记者王荔)盛夏时节,山西长城沿线迎来了旅游旺季。记者7月14日了解到,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以“一带、三段、六区、多点”为总体布局,全面推进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六大形象标识区各具特色,成为展示山西长城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省境内现存战国至明代等8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总长1410.06公里。其中,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北起大同天镇平远头,沿外长城向西至忻州偏关老牛湾,再向东沿内长城至平型关,向北延伸至大同天镇平远头形成环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市。这条旅游公路不仅连接主线,还包括多条支线和连接线,串联起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雁门关等26个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334个非A级旅游资源点,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旅游网络。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我省创新打造“长城+历史”“长城+生态”“长城+红色”等特色模式。雁门关、李二口、老牛湾等景区发展态势喜人,带动了沿线露营、滑雪、民宿、文创等新业态发展。“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与保存完好的广武长城交相辉映,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大大提升了接待能力。据广武长城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游客量已有大幅增长,“月亮门”持续成为热门打卡点。
此外,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动下,沿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代县雁门关村、前腰铺村、后腰铺村被纳入雁门关5A级景区范围,山阴县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偏关县老牛湾村、滑石寨村等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繁峙县韩庄村、茨沟营村获评3A级旅游景区。这些村落通过发展“长城人家”民宿、特色手工作坊等业态,实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通过加快推进忻州长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配套设施、深化“长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强长城文化挖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工作,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全面展现山西特色。
下一篇:吃完水上席 泼水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