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苏州教育博物馆和苏州状元博物馆展开实践。通过本次研学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悟苏州文化接力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于苏州教育博物馆合影。李苏供图
府学筑基: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
推开柴园古朴的木门,仿佛踏入一条时光的河流。苏州教育博物馆坐落于此。实践团成员在苟鑫鑫带领下,深度挖掘柴园的历史内涵。苟鑫鑫和大家介绍道,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放弃风水宝地建私宅,以“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为理念,慨然捐地创办苏州府学,点燃了苏州官学教育的星火。明清两朝,苏州以51名状元、1882名进士冠绝天下,成就“状元之乡”美誉。
图为团队成员于苏州教育博物馆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李苏供图
团队成员于馆内私塾室共读诗词作品,与范仲淹等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借助现代科技,以知识闯关、学写毛笔字的方式学习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文物陈列展前,团队成员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加深对文物历史的了解,成一涵带领大家齐颂《苏州教育赋》,诵读声朗朗,团队成员对苏州教育文脉的理解更加深入。
图为团队成员于馆内私塾室共读诗词作品、学习姑苏文化。成一涵供图
图为成一涵带领团队成员诵读《苏州教育赋》。苟鑫鑫供图
东吴门模型前,团队成员偶遇一位老人。团队成员热情地向老人介绍博物馆历史,分享实践缘由与感悟。老人感慨地说:“我的先生是苏大历史系毕业的。在他的影响下,也是出于爱好,我很喜欢游历园林和博物馆。”团队成员帮助老人于东吴门前照下相片。“苏州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她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承靠你们啦!”团队成员送别老人时,老人摆摆手,笑盈盈地说道。
状元接力:才华品德的双重塑造
团队随后走访苏州状元博物馆。入口处,祁子涵同学为大家详细讲解状元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吸引游客驻足倾听。进入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被一幅幅状元画像和一件件珍贵文物所吸引。在清代状元潘世恩的展区,他的殿试答卷字迹工整、论述精辟,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功底。
走访间,团队成员注意到,苏州历史上的状元不仅才华横溢,还特别注重品德修养,在家风建设上颇有建树。团队成员在趣味寻宝的游戏中,搜寻和记录状元的家训。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状元博物馆。张添爱供图
精神共鸣:古今交融的传承之路
实践尾声,团队成员以“赓续苏州文脉,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题,展开吴文化专题读书会。通过线上连线,实践团指导老师王一成分享道:“苏州物华天宝、人间地灵,其所孕育的‘崇文重教’传统,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深深烙印在苏州的城市肌理与民众心间,成为苏州文化传承发展的稳固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专题读书会。李苏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府学筑基到状元荣光,从书院墨香到博物馆珍藏,苏州始终以“崇文”为魂,让“状元”从金榜题名的科举符号,升华为一座城市尊知重教的精神图腾。当下,苏州立足社会发展,传承苏州教育文脉,融入现代教育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为苏州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这场跨越千年的接力,将在你我的见证下,行稳致远、续写辉煌。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苏州状元博物馆前合影。张添爱供图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
文字:张芸芸、苟鑫鑫
图片:李苏、张添爱、苟鑫鑫、成一涵
一审:王晓沁、成一涵
二审:王一成、董筱文、张凯丽
三审:谢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