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汇哲、王然
全文约5219字,阅读约22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蔡忍冬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湖州,素有东南大郡之誉,山泽所通、舟车所会,自古以来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历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名人先后流寓或定居于此,群贤毕至、文献厚重,传下“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诗句。
1962年4月29日,作家徐迟车抵湖城,入住地署交际处,即后来的湖州宾馆。次日,徐迟午睡醒来翻阅《湖州府志》,不禁叹曰:“醒来读《湖州府志》,大吃一惊。沈约,首创中国文字音韵学。颜真卿,极有力份的笔墨。杜牧,多么动人!王羲之、王献之,都做过吴兴太守。张先也是,还有苏东坡。曹不兴,八绝之一;张僧繇画的龙,点上眼睛,龙就飞去了。赵子昂的《吴兴赋》,多么出色的文章!真正是文物之邦,我的家乡。”
郡县制,秦汉以来实行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自隋代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郡县制。为官一任需兴利除害、勤政为民且造福一方。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大批官宦、寓客与隐士因钟情山水清远,前来建功立业或隐居唱和。王谢士族,指东晋琅琊(山东)王氏和陈郡(河南)谢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先后任吴兴郡守;谢安在任吴兴太守时主持开挖城西官塘,民间颂称为谢公塘。谢门五代先后有9人担任吴兴郡守。南朝河东(山西)人柳恽,二度出任吴兴郡守,发民工重浚青塘改称柳塘,于西南筑西亭,在毗山建读书台,倡诗性文化之肇始。
茶圣陆羽
唐代中叶,琅琊(山东)人颜真卿上任湖州刺史,继而渐聚而成湖州文人集团,编纂《韵海镜源》,与张志和、陆羽、皎然等唱和;复州(湖北)人陆羽隐居青塘别业,编著《茶经》。荻塘,东晋时由陈郡(河南)人殷康再任吴兴郡守始开;唐湖州刺史于頔(河南)人发起重修,故荻塘又名頔塘以记其善政。其后,磁州(河北)人崔玄亮在湖州刺史任上开菱波塘,湖州东部平原遂成宜百姓居地。
碧澜群贤
北宋年间,泰州(江苏)人胡瑗受邀来湖州执教州学,倡明体达用、经学治事并重,世称湖学,并获朝廷推广。胡瑗弟子孙觉高邮(江苏)人,在任湖州知州期间奏请创安定书院,并收罗汉以降之碑刻于府署建墨妙亭,约好友苏轼等人撰记题诗。眉州(四川)人苏东坡先后多次莅临湖州,也曾出任知州之职,赓续湖州竹派。南宋处士胡仔由绩溪(安徽)迁居湖州,存籍《苕溪渔隐丛话》等著;丹阳(江苏)人葛胜仲、葛立方父子退仕后隐居湖州菁山;鄱阳(江西)人姜夔卜居湖州弁山,自号“白石道人”,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交游。
明代德化(江西)人劳钺任湖州知府4年,清正耿介缉匪有功,纂修府志建迎禧桥,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获尊为府城隍配享府庙立祠。无锡(江苏)陈幼学在任湖州知府期间,捕杀豪绅恶奴,重修东塘改称陈塘,重建潮音、定安、横渚、大通等津梁。昆山(江苏)人归有光、淮安(江苏)人吴承恩、长乐(福建)人谢肇淛以文学名世,都曾经在湖地为官。寓客华亭(江苏)人徐献忠著《吴兴掌故集》,隐士张羽、徐贲先后自浔阳、苏州迁来湖州,分别卜居东郊戴山与蜀山。
清代吴绮是江都(江苏)人,在湖州知府任内整肃恶徒,不畏强权、登爱山台,获称“三风守”之誉。湖州知府泾县(安徽)人胡承谋纂修府志,附刻《吴兴旧闻》,重建青塘桥易名永丰,捐俸重修安定书院。杨荣绪是番禺(广东)人,于湖州知府任期内开浚太湖溇港重修诸闸,主修府志建五湖书院倡蓉湖书院,离任后百姓立碑颂扬。许正绶是上虞(绍兴)人,二度教授湖州近20年,任内监造安定书院复兴湖学。
湖州,地处苏沪杭之间,邻近徽宁绍甬等地,水路与陆路交通都很便捷,引得各路商帮熙熙而来,寓居日久便成湖商的主要组成部分。
湖州毛颖之技甲天下。王羲之后代智永山阴(绍兴)人,住湖州永欣寺又结庐善琏引领湖笔的工艺的演进。元代庆元(宁波)人黄玠晚年乐吴兴山水卜居弁山,存诗咏“制笔生”两首,记录制笔工艺并将笔工视作斯文之同道;元末明初,无锡人王绂擅画墨竹,为湖州善琏笔工张文宝作《笔舫图》卷。
南北杂货
湖州是安徽通往南京或苏州的必经之地,遂成徽州与宁国帮举族经商的要地。早在明代,泾县商人就在双林镇建“式好堂”公所,至清代因丝绸加工业的兴盛,宁国商人由行商转为坐商,在双林先后建起绢业公馆与泾县会馆。旧时,双林镇上4家茶叶店,清一色都是徽州人开设,湖地的典当行也以徽州人为著,人员逐渐本地化后仍沿用“徽白”叫号。
南浔四象之张家祖上即由徽州迁来,并承继贾而好儒的传统,最终以造园与文玩而留名。旧时,南浔经营菜馆酒家以徽州帮为主,以堂吃与外卖双并举;安徽人在湖州同岑路开九江楼菜馆;钦古巷开程源泰店,专营小磨麻油;鱼巷口的同泰昌小百货店也是徽州人所创,早开门、晚打烊,风雨无阻服务顾客。
民谚云:“徽州人识宝,兰溪人识草,慈溪人识宝又识草。”鸣鹤古镇的药业南北通吃,湖州慕韩斋与新市沈泰源,均为慈溪人所掌控。韩氏与沈氏受归安陆心源的影响,也喜欢藏书。沈德寿,字长龄,号药庵,在老家建抱经楼收存古籍。宁波人在德清还开设有泰山堂、南山堂药号、张裕泰饭店、万泰祥北货店、洛舍布厂等产业。湖州诸老大创始人诸光潮是绍兴人,早年来湖州谋生,在同乡开设的周利泰茶食店当学徒,其后诸坤荣子承父业做成“粽子状元”,还有今夜月电料店、小琉璃书药局也是绍兴人所创。
新市瓷壶
湖州同丰楼、五丰楼菜馆均属江西帮开设,以浇头面与阳春面著称,菜馆特地自景德镇定制餐具,笔者曾经在府庙地摊上购藏。新市德厚兴与双林高德兴,同为湖北高姓瓷商开设。据传,高家与景德镇黄姓瓷商联姻后,经销商号定制瓷器,以浅绛与粉彩为主,因画工极为细致迎合本地审美,故受到顾客追捧。苏州贝姓族人分别在湖州、新市、双林、善琏等地开设药房;湖州的羽毛扇业工匠来自太湖洞庭西山,老北街是羽毛扇店铺的聚集地。
长兴、安吉等地属更为广泛的移民聚居地。移民多以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苏北人为主兼及浙东等地。民谣曰:“本地人住城镇,安庆人住山里,平阳人住丘陵、河南人住田畈,苏北人住港滩。”所居之地大多关乎各地人的特长。绩溪人唐春斋清末在安吉创办广生堂药店,传承三代矢志不渝;慈溪人陈三庆在孝丰行医,其子陈天元于1945年创办回春堂药店,是孝丰联合诊所中医外科创始人。
随着商团与移民的涌入,徽州、宁绍等地的建筑样式也移植湖州。苏式建筑之外,嫁接出形式多样的各种民居。在水乡或山居呈现雕工精致的东阳牛腿、轩梁与窗棂,东阳工匠关勇、杜承琪还是莫干山别墅群的主要建设者。
水路京班源自苏北,巡演于杭嘉湖村镇,滴笃小班起自浙东,进入上海演变为越剧,而湖州滩簧也沿运河传播,分出震泽、桐乡、石门等外延门派。演员以船为家,流动性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中心越剧团旧影
1955年,嘉兴专区对流动的民间职业剧团开展登记工作。在上海组班的信谊越剧团率先改组为吴兴县中心越剧团,由嵊县人钱彩云任团长、宁波人陈帼香任副团长。钱彩云工丑角,曾随四季春戏班与袁雪芬、傅全香等在沪杭之间演出,在越剧《九斤姑娘》里演张箍桶是其看家戏。随后,在吴江组建的红胜京剧团改组为吴兴县人民京剧团,在上海组班的红羊京剧团改组为湖州市京剧团。京剧艺员以江苏人为主,曾经从上海招收过一批学员成为后续台柱。
嘉兴专区越剧团的前身为上海复兴越剧团,1956年获省文化局批准为国营剧团,由嵊县人邢竹琴任团长,1958年嘉兴人顾锡东调入该团任编剧。邢竹琴工小生与花旦,在上海名噪一时,她擅长讲故事还能编唱词,同道中有称其为“女秀才”,参加整理过许多传统剧目,并与顾锡东合作编演《争儿记》以及《三摆渡》《凉亭会》《搭便船》等小戏,集编、导、演于一身,并为培育剧坛新苗作出贡献。
《麒麟带》书影
湖剧《麒麟带》取材于湖州、安吉一带的民间传说。1956年,由新文艺工作者刘甦整理改编,演出后盛况空前,全国许多剧团竞相移植搬演。1957年,由东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刘甦是北京人,早年就读于重庆音乐学院,1950年从部队复员后定居湖州,再由吴兴县文化馆调任湖剧团专职编剧,还参加过婺剧《槐荫记》《九锡宫》等的改编工作。
老辈京剧艺术家宁波人吴素艳与无锡人沈芸芳,退休后一直参与京剧进校园的推广活动,演员阮泉华是四川人,1981年,阮泉华千里迢迢从贵州来湖州,加盟嘉兴地区京剧团,转业后参编《湖州文化艺术志》戏曲篇,退休后负责包畹蓉京剧艺术服饰馆的策展工作。长兴万里越剧团导演梁学仁是河北人,自幼投身苏北解放区组建的娃娃剧团,离休后他培育长兴“小京班”,为焕发戏曲艺术青春作出贡献。
1949年4月28日,湖州和平解放。时任中国银行湖州分行行长的江苏启东人陈左夫,曾为和平解放事宜奔走协调作出贡献,在流寓湖州期间拓印千甓亭古砖并化用到篆刻艺术中,他以左手操刀刻印自成一家。同列省文史馆员的吴江人王孙乐,长期寓居南浔,亦擅金石与书画。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引动湖州中学参军参干的热潮。在校生寇丹是北京人,于1951年投身军旅生涯,至1956年复员回到湖州从事美术工作,后涉足文坛,出版《壶里乾坤》等小说集,并研制紫砂茶具“陆羽壶”,参加国际茶文化交流与研讨活动。1951年参军的富阳人章启茂退伍后调湖州,后转湖州日报社工作。南京人吕奇,毕业于南京音乐学院作曲系,分配到湖州成为音创方面的台柱,尤以指挥群众歌咏大合唱名扬。
乌密风水彩
广东人周绍淼与杭州人乌密风伉俪,系西湖国立艺专的同班同学,在湖州中学做过几年美术课教学工作,1951年共赴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执教。四川人严在宽、髙万湖、江苏人陈美林、嘉兴人李再生、查挹美、上海人唐承彬等也先后在湖州中学任教。叶培建是江苏人,少时随父住湖州城郊,1962年于湖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成为国家航天功臣。
湖州名中医邵扶庼先生是绍兴人,师承名医夏墨农,尤精儿科诸病的诊治,在湖地家喻户晓,人称“小先生”,撰有《诊治小儿时病经验》等著。西医外科名家俞善吾是诸暨人,1950年开始入职湖州医界,以肝胆胰腹部手术见长,在江浙一带颇具名望,撰有《外科基本问题临床备要》等著,并为培养年轻医生倾注热忱。
文史学者朱仰高,父亲由宁波来练市参股开药铺,他虽受此文化启蒙但不愿守业,决意参加革命工作。在吴兴县宣传部门担任教员,又在湖州博物馆任上抽调到市志办,负责编写文博方面的内容,其历年著述已成湖州文史珍档。同属在药铺学生意开蒙的桐乡人孙锦郎,祖籍也是宁波,后投身革命,在嘉兴专区、湖州医药采供站等处任职,成为湖州文化界牵线搭桥的热心人,特别是1985年筹办湖州市首届书法篆刻大奖赛,受到省、市两级书协领导的赞许。
谢文柏是太仓人。1956年毕业于沈阳炮校,定居长兴后主编《长兴县地名志》《长兴县志》等十多本志书,晚年研究湖州茶文化。蒋淦春是宜兴人,出身紫砂世家,1958年到长兴陶器厂工作,试制出浙江省首批紫砂工艺品,1984年参与创办长兴紫砂艺术厂。
郑德涵山水
郑德涵是平阳人,曾获章太炎、龙榆生等名师亲授,1949年应邀来安吉中学任教,他对古文、音韵、训诂皆通,于书画、琴艺、金石、古泉亦精且培养一批学生传艺。匡得鳌是山东人,在长春地质学院学习古生物专业,1972年分配到安吉做文博工作,系吴昌硕纪念馆首任馆长,画风学缶翁厚重朴实。张笃志是重庆人,1984年退休后定居孝丰,幼承名师指点,尤以猛虎图见长,在安吉家喻户晓。
曹寿槐是广德人,勤奋习书从不懈怠。真草隶篆行都能,融会贯通巧拙相济,形成独家风范,深获行家好评。同为广德人的池文海,系民间舞蹈家,1957年任长兴花鼓剧团导演,擅长男扮女装演旦角,1978年调任长兴文化馆,在重新编排百叶龙的过程中,于服装、道具及编舞方面都下过功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州城西聚集着一批知青与职工。谭其蔚是丽水人,学书从临欧颜起步,中年私淑何绍基,尤以行草见长,先后在嘉兴地委、杭嘉湖报工作,最后在湖州钢铁厂离休。同事汪雨人是宁波人,受家学影响酷爱诗书画,其后既主营书画又兼习书画创作;高锋属山东南下二代,周文毅是上海知青,都在西苕溪的风雨中成长为浙江文坛中坚。
季阳海报
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的史济平、张智勇、邱廉昌,先后到湖州工作,同属浙二代上海人。1968年,上海人季阳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分配到湖州浙北报社工作。他在嘉兴地区电影公司工作期间,创作《电影幻灯宣传参考资料》,1978年中国电影公司将其印行,在全国影宣界影响很大。随后调任浙江省电影公司,再回母校在视觉传媒设计系任职。
1992年1月3日,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开幕,5日全体与会者移师湖州继续大会议程,湖州方面入选《浙江东阳、义乌与湖州人才的比较》(蔡一平)、《江南名镇南浔人才的变迁》(蒋琦亚、王瘦梅)、《藏书楼、图书馆与浙江人才》(王增清)3篇论文,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缪进鸿任大会秘书长,对论文的写作予以指导,并出版研究文集,开东南地区人才研究之先河。
新千年以来,湖州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通过“青创新城”建设吸引青年人才,并探索“产才融合”模式,进一步强化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协同引才。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注重人才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