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第七轮较量下周即将展开,扬州对阵南京的比赛,再次引发了两城网友对“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诗的讨论。关于这句诗的争议由来已久,诗中扬州究竟指的是南京还是现在的扬州,一直众说纷纭。赛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地名沿革的角度对此再探究竟,竟从中又有新发现。
中国古代地名会随王朝更迭而不断变化,同一个时期内还可能“一名多用”,所以首先得确定“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诗首创的年代。经查阅资料,这句话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原文:“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可见,“扬州刺史”“骑鹤上扬州”的说法,至少在南朝梁代之前就存在。
骑鹤上扬州图。 张晨 制图
接下来,得确定扬州作为行政区划的概念是何时出现的。
目前关于“扬州”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其记录扬州为九州之一,涵盖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但这里的扬州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因无具体治所,还不是行政区划。至于今天的扬州,在当时还被称为广陵。公元前319年,楚灭越后,楚怀王在吴王夫差所筑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从此广陵成为今天扬州的先名。
到了秦朝,今天的扬州主城区设为广陵县,属九江郡管辖,这是今天扬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实体。西汉,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首设扬州刺史部,辖区包括淮南、江南及岭南,治所初在历阳(今安徽和县)。东汉末年,扬州刺史部治所迁至寿春(安徽寿县)、合肥(安徽合肥西北)。所以在西汉、东汉时期,扬州作为一个相当于省级的大行政区划,行政中心基本还在今天的安徽地区。
东吴到南北朝扬州还在江南。
东汉末年分三国,此时,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两个“扬州”。长江以北是曹魏的扬州,治所在寿春(安徽寿县),领九江、庐江二郡。长江以南是孙吴的扬州,公元229年,孙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扬州刺史部治所为建业,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郡。而此时的广陵郡(今扬州)属于曹魏政权的徐州刺史管辖,与扬州的称呼没什么关联。
西晋灭吴后(280年),沿袭孙吴旧制,扬州治所仍设于建邺(由建业改名,今南京)。东晋时期(317年),扬州刺史常由宰相兼任,建康(建邺避讳改名,今南京)作为都城兼扬州治所,成为全国政治核心。
南朝梁代扬州是指南京。
随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为都,扬州刺史治所在建康(今南京)也始终未变。那么据此,南朝梁代文献“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指代问题可以定论,这里的扬州就是南京。
在梳理资料时,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还有新发现:从东吴迁都到隋朝之前,扬州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行政区划概念,扬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而这段时期里,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也长期是扬州这个“省”的治所,也就是说在这360年间,南京既是首都,也长期是扬州“省”的“省会”。而今天的扬州,却大部分时间不在“扬州”的行政辖区之内。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这个情况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始改变。
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废除六朝旧制,改建康为蒋州,作为县级城市,削弱其地位。同时,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至此,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实现了基本统一。
公元626年,唐高祖下令将扬州大都督府及刺史治所从丹阳郡(今南京)迁至江都(今扬州),至此结束了南京近400年的“扬州”身份。
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治所定于江都,“扬州”的名称从此专指今天的扬州城。此后,如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等唐诗宋词中的扬州,均指的是今天的扬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