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华特迪士尼大剧院里,近200名毕业生接过了特殊的“毕业证书”——他们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实习生正式转正,成为守护“神奇与快乐”的演职人员。这一幕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里程碑,更折射出文旅行业通过“产教融合”破解就业难题的鲜活实践。
校企协同 让实习与就业“无缝衔接”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而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4.8%)正催生大量人才需求。如何让高校学子精准对接行业缺口?上海迪士尼的答案是:从课堂到职场,搭建“储备人才班”的直通桥梁。
自2016年起,度假区联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全国14所院校,开设“迪士尼储备人才班”——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将乐园运营案例、酒店服务标准融入教学,学生在校即可模拟前台操作系统、演练宾客服务场景。这种“理论+实战”的培养模式,让实习生上岗即上手。
“在校时练过千百遍,面对客人真不慌。”玩具总动员酒店前台陈安妮的话道出了许多实习生的心声。她在实习前已通过情景演练掌握酒店基础信息,入职后办理入住的效率远超预期。而餐饮团队的黄诗华则受益于“即时反馈”机制:“培训师会手把手纠正服务细节,这种针对性指导比课本更直观。”
截至目前,度假区已累计提供2.5万余个实习岗位,3200余名学生毕业后选择留下。正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袁丁老师所言:“这种合作让学生提前触摸行业前沿,无论未来去哪,都自带竞争力。”
产教融合 培养“会创造快乐”的复合型人才
文旅行业的升级,呼唤既懂专业又通服务的“多面手”。上海迪士尼今年启动的“上迪梦想产业学院”,正是对此的深度探索。这个虚拟学院将迪士尼运营经验拆解为“传承与文化”“职场软技能”“运营实战”等模块,由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联合授课,首批100名学员已在上海旅专开启学习。
“这里的‘培养’从不局限于技能。”陈安妮的家人观察到,孩子在实习中不仅学会了高效办理入住,更懂得“用细节创造惊喜”——比如记住回头客的偏好,主动递上他们喜欢的房型。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游客幸福感”的能力,正是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
连续七年举办的“迪士尼幻想工程上海挑战赛”则聚焦创意培育。大学生们围绕“文旅新体验”设计作品,优秀者不仅能获得行业大咖指导,更有机会入职幻想工程团队。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已为行业输送了不少文旅设计新锐。
以人为本 让人才“扎根”的生态密码
“留得住”比“招得来”更关键。在迪士尼,“最佳雇主”的秘诀藏在细节里:平等包容的工作环境(1.5万名演职人员涵盖不同年龄、学历、身体背景)、丰富的职业发展通道(如“未来运营领导者”项目),还有让员工归属感爆棚的“神奇时刻”——比如和同事一起为游客制造生日惊喜后,收到的集体欢呼。
“身边有人从实习生做到主管,这种成长看得见摸得着。”黄诗华正计划报名轮岗项目,探索更多可能性。度假区通过“认可文化”“职业赋能”“跨界机会”,让“服务者”也能收获职业尊严:原来在文旅行业,平凡岗位也能孕育不凡成长。
从实习生到正式演职人员,近200张年轻面孔的转身,不仅是个人的进阶,更是行业的启示:当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一员,当校园与职场的边界被打破,高质量就业便不再是口号——它藏在每一次情景演练里,每一句即时反馈中,每一个被看见、被成就的瞬间里。而这片培养“快乐创造者”的沃土,正为文旅行业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