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达家台的 “万亩台地” 上,一座承载着百年佛缘的古刹 —— 雷音寺,静静矗立在黄河之畔。这座隐于山坳间的寺庙,以其清幽的环境、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尤其是寺内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造像,成为陇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一、古刹梵音: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雷音寺始建于清代,虽历经岁月沧桑与多次修缮,仍保留着西北寺庙特有的古朴与雄浑。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殿宇与黄土山峦相映成趣,既有佛家的宁静致远,又透着西北大地的豪迈之气。拾级而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列,香火袅袅中,隐约可闻僧人的诵经声,为这座山间古刹更添几分禅意。
值得一提的是,雷音寺所在的达家台是达川镇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景区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有黄河奔涌、芦苇摇曳的自然风光,还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游客在观赏天鹅滩湿地、体验马术俱乐部的同时,亦可踏入雷音寺,感受千年佛韵的浸润。
二、五百罗汉:西北民间艺术的瑰宝
雷音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符号,便是其大雄宝殿两侧回廊内的五百罗汉造像。这些罗汉像多为泥塑彩绘,部分为木雕,高约半米至一米不等,神态各异,无一雷同。有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似在倾听众生祈愿;有的蹙眉沉思,目光深邃,仿佛在参透世间真理;有的手持法器,威风凛凛,暗含降妖伏魔之意;还有的袒胸露腹,洒脱不羁,尽显自在逍遥之态。每一尊造像都细节精妙,衣纹褶皱流畅自然,色彩虽历经岁月洗礼略显斑驳,却更显古朴厚重,将罗汉的 “百态” 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造像不仅是宗教艺术的载体,更折射出西北民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演绎。它们融合了陇中地区雕塑的粗犷与佛教造像的庄严,既有宗教的神圣感,又带着生活的烟火气。例如,部分罗汉像的服饰纹样借鉴了西北民间刺绣的元素,而面部表情则融入了当地百姓的朴实与坚韧。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雷音寺的五百罗汉在甘肃省内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三、文化溯源:佛理与民俗的共生
五百罗汉的传说源于佛教经典,象征着 “众生皆可成佛” 的理念,也代表着佛陀的五百位弟子,他们各有神通,护持佛法。雷音寺的五百罗汉造像,与佛教经典中的 “雷音尊者” 有着深刻的关联。据《大宝积经》记载,雷音尊者原是雷音王如来佛国的菩萨,曾化身虚空,以花雨妙音礼敬佛陀,后常随佛陀听法,宣扬佛法秘旨。这种文化渊源,使雷音寺的罗汉造像更具神圣性与故事性。
在当地民间,五百罗汉还被赋予了独特的民俗意义。每逢初一、十五,信众们会来到罗汉堂,通过 “数罗汉” 的方式祈福 —— 从任意一尊罗汉开始,按自己的年龄数至对应罗汉,观察其神态以预测运势。这种习俗将佛教信仰与民间智慧巧妙结合,成为达川镇一带独特的文化传统。
四、现代传承:古刹新颜与文化传播
如今,雷音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西固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寺内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讲解佛教经典中的向善理念与处世智慧,吸引了众多游客与文化爱好者。此外,寺庙还积极参与达川镇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天鹅滩湿地、马术俱乐部等形成联动,成为展示陇中文化的窗口。
五百罗汉造像作为雷音寺的核心文化符号,正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近年来,寺内引入 3D 扫描技术对罗汉像进行数字化存档,并通过线上展览、短视频等形式向外界展示其艺术魅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站在达家台远眺,黄河水奔腾不息,雷音寺的飞檐斗拱在夕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五百罗汉造像静静伫立在回廊中,见证着岁月流转,也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宗教的虔诚、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雄浑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人文画卷。
负责编辑:达朝阳 笔名:兰州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