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以前只觉得南通是上海过江后的隔壁地方,朋友还常开玩笑说那里是“长三角的旅游冷门地”。不过,上个周末的一次短途旅行,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没想到南通其实是个“低调得让人惋惜”的好地方!
一、初识南通:从“不毛之地”到“爱不释手”
动身前,我随便在网上查了查南通游玩指南,结果首页上全是像“军事化打卡挑战”“滨江最美日落”“仿佛穿越回盛唐的体验”这样的标签。我有点将信将疑地买了高铁票,没想到从虹桥站到南通西站只要1小时10分钟,比去崇明岛还快捷呢!
到达后的首个地点是狼山。老实说,一听到“山”这个字,我脑子里就出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土堆。不过等我真的爬上了山顶,眼前的风景立刻让我大吃一惊——长江就像一条银色的绸带,弯弯曲曲地流向大海,远远的地方,水和天连在一起,还能看到一些货轮在星星点点地移动,山脚下的广教寺香烟袅袅升起,佛音伴着江风一起吹来,让人感觉真是奇妙,“山海和禅意”竟然都在这里融合在一起了。
二、南通人有项“特殊本领”:能把平凡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美好。
南通的生活气息,都藏在那些小地方。就像在寺街的老胡同里,我碰到了一个卖鞋底饼的老奶奶。她边和面边跟我聊天:“这手艺可是祖孙三代传下来的,得凉了吃才脆呢!”我咬了一口,芝麻的香味加上饼皮的酥脆,真是比那些网红点心好吃多了。晚上到濠河去坐船,船老大听说我是上海人,就特意把船开慢了,指着两岸的彩灯说:“瞧瞧咱这夜景,不比你们外滩差吧?咱们南通人呐,就喜欢悠闲地过日子。”
最让我心里暖洋洋的是南通人对文化的那股子坚持劲儿。在张謇的老宅子里,碰到一位热心的老爷爷志愿者,拉着我聊了足足半小时关于“近代第一城”的那些事儿。他眉飞色舞地说:“张謇办学校、开工厂,硬是把南通这个小地方变成了‘中国模范城’,咱们南通人啊,天生爱折腾,但折腾起来也是有板有眼的!”这份得意劲儿,让我不由想起了上海的石库门大叔——平时不显山露水,心里头却装着满满当当的“城市宝典”。
三、南通:在长三角里,它是个默默发力的“潜力股”
南通真的“没啥游客”吗?一组数据看得我目瞪口呆:
• 假期去南通旅游的人预订数量比2019年多了7.3倍,增长速度一下冲到了长三角地区的前三名。
晚上游览濠河、参观唐闸古镇这些景点,在节假日里,平均每天有超过2万人来玩,其中差不多有四成是上海来的游客。
就算是不太热门的福田寺,在秋天红叶观赏季节,一天里的游览记录也能在小红书上获得50万的阅读量。
让我惊讶的是南通在旅游上的“大志向”。启唐城把唐朝的繁华景象“复制”到了海边,有穿着唐服的NPC带着游客解谜;洲际梦幻岛靠着樱花谷和梯田花海,造出了一个“江浙沪版的莫奈花园”;更绝的是,还有个室内冰雪乐园,让南方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能玩雪。难怪网上有人说:“南通这是要让周边的旅游都黯然失色啊!”
四、南通人:就像是江海孕育出的一个“复杂性格的人”
说南通好,得先夸夸南通人。他们既像上海人那样聪明能干,又有苏北人的直爽大方,还自带一种“江海气息”的拼搏精神。
在滨江公园瞧日落那会儿,我碰到了一对正在拍婚纱照的本地小两口。新娘打趣说:“咱们南通的小伙儿,可比上海的男人靠谱多了!你瞅瞅他,婚礼的事儿全揽下了,还会烧一手好红烧羊肉呢!”这话真不假——海门羊肉那可是有名的地方特产,南通男人好像也沾了这股子“实在劲儿”:疼老婆、做事踏实,不大男子主义,就连民宿的老板都会主动上前帮你拎行李呢。
不过南通人挺有意思的,他们常挂嘴边的是“咱这小地方”,可一不留神就建了个全国头一号的帽饰博物馆,里头300多顶帽子,从清朝的凤冠到巴拿马的草帽,个个都是时尚尖货;他们还老说“旅游没啥特色”,但转眼就把唐闸工业遗址变成了复古潮流地,就连那些生锈的油桶都能拍出网红ins风。这种“自嘲里藏着拼劲”的脾气,就跟南通的市花菊花似的——外表看着清淡,骨子里却耐得住寒霜。
五、为啥我强烈建议你来南通瞅瞅呢?
在回上海的高铁旅途中,我看到一条新闻,说南通在202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在评论区,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南通的好,只有真正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才明白。”
对呀,这儿虽没迪士尼那般梦幻,却能让你在江边灯塔旁守候一场橘子海的日落美景;这儿没有武康路的那份小情调,但寺街的老茶馆里能听上一出精彩的通剧;这儿更没有那些挤不完的网红长队,只有慈祥的阿婆递上一碗热腾腾的文蛤饼,笑着说:“快趁热,凉了就不鲜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