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车往太行山里钻时,我心里正打鼓
从上海虹桥站出发,高铁像条银鱼,一路向北,钻过无数隧道,窗外的景儿渐渐变了。南方的水网稠密,处处是绿得发亮的稻田,到了华北,地就干起来,山也显出硬棱棱的模样。快到阳泉时,车窗外的山突然近了,像是一堵堵灰黑色的墙,火车就往那墙缝里钻。我这上海人,见惯了弄堂里的精致,头回见这等莽苍的山,心里头既有好奇,也有点发怵——这地界,咋看都不像是个能“养人”的地儿。
下了阳泉北站,一股子干燥的风裹着点土味扑过来,跟上海梅雨季那黏糊糊的潮气截然不同。出站口有个拉客的出租车师傅,见我背着相机包,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问:“姑娘,去哪?咱阳泉,可有的看嘞!”我报了酒店名字,师傅一边帮我放行李,一边絮叨:“别看咱这儿山多,早前可都是‘乌金’堆起来的地儿。现在煤少了,可咱阳泉人,骨头缝里都是劲儿,不信你待几天瞧瞧。”
二、阳泉的“牛”,先在那山旮旯里藏着
在阳泉待的头一天,我去了娘子关。这名字听着温柔,实则是万里长城的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坐着当地老乡的三轮摩托往山上走,路两旁是层层叠叠的石屋,墙缝里长着些叫不出名的野草。开车的大爷姓王,头发花白,可眼神亮得很,指着远处的山说:“姑娘,瞧见没?那山里头,早前都是煤矿,咱阳泉人,祖祖辈辈跟这山打交道,挖煤、运煤,手上的茧子比石头还硬。”
到了娘子关关城,城墙上的砖块被岁月磨得发亮,垛口还留着当年打仗的痕迹。景区里有个卖土布头巾的大娘,见我拍照,笑着递过来一块蓝底白花的布:“戴着吧,遮阳。咱这儿的布,都是自家纺的线,耐穿得很。”我接过头巾,触感粗粝,却透着股实在劲儿。跟大娘聊天才知道,她儿子以前在矿上干活,后来矿上转型,儿子就跟着村里搞旅游,现在在景区里开了家卖特产的小店。“日子难不难?”我问。大娘摆摆手:“难啥?咱阳泉人,就像这太行山上的石头,看着硬,底下全是缝,能长出草来,能活出个样儿来。”
三、阳泉人的“牛”,是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儿
在阳泉待得越久,越觉得这地界的人有意思。有天傍晚,我在河边散步,见一群大爷大妈在跳广场舞,音乐响得热闹,可领头的大爷手里还拿着个鸟笼子,跳几步就逗逗鸟,那派头,跟上海公园里的嗲叔们完全不一样,带着股子“不管啥日子,都得活出个乐子”的劲儿。
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个在阳泉开文创店的年轻人,叫小李。他是矿务局子弟,父辈们都在矿上干了一辈子,到他这儿,不想再挖煤了,就琢磨着把阳泉的老手艺拾掇起来。店里卖的是平定刻花瓷,还有用煤矸石做的摆件。“很多人觉得咱阳泉就只有煤,土得很,”小李一边打磨着手里的瓷瓶,一边说,“可你看这刻花瓷,宋朝就有了,咱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现在年轻人回来搞这个,政府也支持,你说这算不算‘牛’?”
他说得轻描淡写,可我知道,在一个以资源起家的城市里,转身去搞文化,得有多难。就像他店里那个用煤矸石雕的太行山羊,看着粗糙,可那羊角弯曲的弧度,透着一股非要在石缝里活下去的狠劲。
四、这“牛”,还藏在一碗抿尖面里
在阳泉,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吃食。朋友带我去了家藏在巷子里的小馆子,门头破破烂烂,可一进门,满屋子都是酸溜溜的醋香和面香。老板是个中年汉子,系着围裙,见了熟人就扯着嗓子打招呼:“来啦?今儿吃抿尖还是擦圪斗?”
我要了碗抿尖,看着老板把和好的面团放在一个带孔的抿尖床上,手一压,面条就像小鱼一样溜进滚水里。煮好的抿尖浇上西红柿鸡蛋卤,再配上一碟老陈醋,夹一筷子送进嘴里,面软和,卤酸甜,醋香得直窜鼻子。旁边桌的大哥看我吃得香,笑着说:“姑娘,咱阳泉人吃饭不讲究排场,就讲究个实在。这抿尖,过去是穷人家的饭,现在照样爱吃,为啥?因为经饿,吃完了有力气干活。你看咱这儿的人,看着不声不响,干起活来,那叫一个‘牛’!”
这话不假。后来我去了藏山,爬那陡峭的台阶时,遇到几个挑着担子卖水的老乡,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挑着百来斤的担子,蹭蹭往上爬,气都不带喘的。我问他们累不累,一个大叔抹了把汗说:“累啥?祖祖辈辈都在这山里走,这点路算啥!”
五、离开阳泉时,我心里那点“上海优越感”,彻底没了
在阳泉待了七天,从娘子关到藏山,从煤矿遗址到文创小店,见了形形色色的阳泉人。他们不像上海人那样讲究精致,说话嗓门大,穿着也朴实,可你跟他们聊天,能感觉到一股从骨头缝里冒出来的“牛”劲儿——不是张扬,不是蛮横,而是一种在艰苦环境里扎根生长的韧性,一种对土地和生活的实在劲儿,一种“不管日子咋变,咱都能活出个样儿”的自信。
回上海的火车上,我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太行山,想起阳泉那位开出租车的师傅说的话:“咱阳泉人,就像这山,看着普通,可里头有东西。”是啊,这“东西”,是千百年来跟大山较劲攒下的力气,是面对时代变迁不低头的骨气,是把苦日子过出滋味的灵气。
我这上海人,以前总觉得大城市里的人才“精明”“厉害”,可在阳泉走了一遭才明白,有些“牛”,不是写在脸上的光鲜,而是藏在泥土里、刻在骨子里的生命力。就像那太行山上的石头,看着粗糙,却能长出最顽强的草,开出最朴实的花。这阳泉人的“牛”,不吹不黑,是真值得竖个大拇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