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四川成都一夫妇耗资50万元,历时500余天,携5岁儿子骑行环球41国引发网友热议。他们经历了沙漠扎营、南极观企鹅、雨林遇巨蚁叮咬。
父亲李先生表示,儿子环游归来英语进步为零,但是健康是最大的收获,“我们都能平安,有这段经历就够了。”(据7月1日四川观察)
李先生一家骑行到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带小孩出趟门,是件很麻烦的事,李先生夫妇带着5岁的孩子环球骑行,不失为一种“壮举”,也引发了不少议论。有网友表示,5岁的孩子太小了,根本什么都记不住,很难感知诗与远方的壮阔美好,不过是父母借孩子之名自我满足罢了;但也有人认为,孩子能不能记住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陪伴,一家人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已然是生命中珍贵的经历。
争议的背后,折射出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而“放弃意义”这件事本身,或许正是对抗这种焦虑的一剂良药。生命的成长本就不该被量化考核,“在路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收获。
5岁的孩子或许的确记不住什么事,在外国玩了500多天,英语也没有进步,但那又怎么样呢?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早已化作他成长中无形的养分。穿越沙漠时摸到的滚烫沙粒、南极企鹅憨态可掬的模样、雨林中与巨蚁“偶遇”的惊险,不同肤色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些鲜活的体验,会在孩子心底埋下好奇与探索的种子,化为他未来追寻梦想,面对挑战的底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长见识,见世面”,不是吗?
李先生夫妇能够不打卡、不上班,放下一切俗世纷扰,带孩子看世界,这样的经历当然令人羡慕,但更令人羡慕的,是这种“无目的”的平和心态。当下,不少家长总想让孩子的每次游玩都产生“意义”,在游乐场看到英语招牌就要考考孩子怎么念,去一趟海洋馆一路上念叨着回来要写作文,仿佛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承载着“必须学到什么”的压力,把出游的旅途变成了移动的课堂,却忘了孩子需要自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玩其实可以纯粹一点,允许孩子在沙滩上发呆,在草地上打滚,沉浸在玩的快乐之中,潜移默化地拓宽视野,自然而然地唤醒求知欲,不去追寻意义,意义自然就会浮现。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李先生夫妇的做法是很难简单复制的,夫妻二人丰富的骑行经验、充裕的经济条件、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为这次环球之旅提供了坚实支撑。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花50万环球旅行,教育不应被焦虑裹挟,也无需盲目跟风。但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是:少看会儿手机,多陪孩子四处转转。去不了南极,可以去极地海洋公园;骑不到沙漠,能骑到河滩公园也可以。周末共读一本绘本、雨后观察蜗牛爬行、参观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度;去天文馆看看,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些触手可及的陪伴,同样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亲子互动中共同成长。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同创造这些“无目的”的时刻,让孩子知道生活不只有作业和补习班。
其实,去研究和争论这对夫妇行为的意义,本身也是一种对于意义的过度执着。生命成长自有其节奏,那些被成年人定义为“浪费时间”的时光,往往蕴含着最本真的智慧。教育本该如此简单。不需要讲太多大道理,也不需要处处都是“起跑线”,和孩子一起走在共同成长的路上,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