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文博热的风从博物馆刮到了课堂上。
翻开语文课本,上面是汉字的演变、纸的发明,《清明上河图》的密码……
历史书中,后母戊鼎、三星堆大面具、长信宫灯等文物串联起了华夏文明。
地理课上,敦煌莫高窟、故宫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统编历史课本上的铜车马
然而, 当孩子真正打卡了文物和遗址,却发现课本中的内容依然“高冷”。
单一的文物讲解, 让孩子即使看到了青铜器,也不会理解什么是《滕王阁序》的“钟鸣鼎食之家”,更无从了解“中国”一词的源头何在。
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孩子即使站在故宫的大殿上、敦煌的壁画前,也 很难体会到什么是美,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积淀,什么是文明。
如果有一堂生动有趣、宏大全面的文博课就好了!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学到知识、看懂文明,继第一季《给孩子的人文通识课 100讲》广受好评后,三联暑期为 8-16岁青少年特别打造的—— 《给孩子的文博通识课100讲》重磅上线。
《国家宝藏》学术顾问开讲
20+中国顶级博物馆
100+镇馆之宝
50+重要遗址
4大文明拼图
一网打尽!
早鸟特惠
(活动时间:2025年6月25日~2025年7月25日)
▼用文物读懂历史,用故事拼出文明
这是一堂 去博物馆、遗址打卡前的必修课。
是孩子 真正走近中华文明的通关密码。
也是孩子暑期 提升知识储备的绝佳攻略。
《国家宝藏》学术顾问开讲,权威!
为了呈现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博之旅,我们请来了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耿朔。
他是 《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的学术顾问和 出镜嘉宾,也是一位 懂孩子的父亲。
耿朔老师在博物馆中给孩子们讲解文物
他会选出最为精美的,也最有不同时段、地域、类型的代表性的 国家宝藏一一精讲。
也会带着孩子们畅游20+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票难求的博物馆,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抵达”。
如此一来,既帮家长们 省去了机票钱和筛选时间,还能让孩子 听到专家讲解,可谓一举三得。
文物-历史-文明
三重维度立体呈现
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知识的勾连能力都尤为重要。所以课程经过不断打磨,以 “点-线-面”的形式, 由浅入深,为孩子们建立起了关于 中华文明的全面知识体系。
具体怎么展开呢?
“探险”的第一步,耿朔老师将带大家 从博物馆出发,看懂 100+件国宝。
镇馆之宝 长信宫灯、排队也要一睹芳容的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举世无双的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他都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孩子 不止能听到国宝说话, 还会看到古人生活的真实样貌。
第二步,从博物馆的空间走出去, 深入遗址现场, 串联起中国大历史。
他们可以穿越到像 二里头、殷墟这样的古代都城遗址;
也会潜入 秦始皇陵、海昏侯墓等神奇的古墓当中;
还会去到像 敦煌、云冈这样的著名石窟,诗情画意的 苏州园林,各式各样的 古典民居当中, 在艺术和自然当中接受文化与美的熏陶。
第三步, 深入文明内核,通过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古人的信仰, 社交、家庭和学校礼仪, 拼起中华文明的完整版图。
从文物到历史,从文化到文明,知识体系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贴合“大语文”趋势
暑期也能弯道超车
“大语文”时代, 孩子掌握的碎片化知识,显然不够用了。
为了补足知识空缺,这门课会培养孩子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度的认知。
贴合新课标:融入 教材延伸内容和 20+高频考点文物,让难点秒变得分点。
时间跨度大:耿朔老师会从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讲到 “最早的中国”夏朝,沿着历史的脉络一直讲到 明清,将三千多年的文明浓缩在了这堂课里。
历史书上的良渚文化内容,也会在课程中得到拓展
学科覆盖广:课中会穿插 文化常识、地理知识、历史背景、艺术审美等有趣讲解。孩子听着听着,跨学科素养也能稳稳提升。
给孩子听的课,当然要有趣!
在这里,孩子可以 同古人一起过一天。 通过衣食住行,看看:
古代“最早的冰箱”长什么样?
古代有没有“神奇动物”?
几千年前没有手机,古人是如何快速通信的?
……
带着好奇去解谜, 再也不用怕“看不懂文物标签”“参不透历史背景”。这个暑假,孩子能听能玩还能涨知识。不如经由 《给孩子的文博通识课100讲》,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之旅吧。
▼点击开启文明探险之旅
作者:小圆
编辑:鞠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