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北京城,文旅人用点滴行动绘就温暖画卷。这幅画卷里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园观光车司机耐心服务游客,载着欢声笑语在园区中穿梭;可以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默默坚守,为读者营造静谧又充实的知识殿堂;可以感受到北京导游的热情细致,于名胜古迹前讲述悠悠往事,让五湖四海游客领略古都底蕴;可以听到曲艺名家在舞台上倾情演绎,用传统艺术传递欢乐;更可以品味面点大师用中式点心精心塑造的美食名片……从繁华景点到静谧园区,他们怀揣热忱,在平凡岗位释放光与热,为城市增添温情亮色,交出一份满含暖意的答卷,彰显出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温暖力量,让游客市民充分领略北京文旅人的担当与风采。
观光车里讲“脱口秀”
“登长城吃烤鸭,不到北野别回家……泱泱华夏万千众,赫赫闻名四九城,世界人民看东方,东方就看大北京。”当你坐上北京野生动物园“猛兽天地”的观光车,经常能听到像这样朗朗上口的段子,使游客的游览过程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这是北京野生动物园引客留客的特色服务,也是北京市擦亮首都文旅优质服务的“金字招牌”和“金名片”。
2019年,北京野生动物园对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笼子车”被更加舒适的互动观光车替代。硬件设施焕新,自然要有配得上的“软服务”。北京野生动物园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取消导游岗位,让司机兼职讲解员。
“我算是升级后,第一批招进来的司机。‘猛兽天地’司机班的司机解说,不能光背词儿,还要生动有趣,把游客们逗乐。”“猛兽天地”司机班的李军是班组里的老前辈,也是班组里的“原创担当”。他创作了许多打油诗和段子,在一个又一个“包袱”中,游客收获了情绪价值,也了解了动物知识。为了创作“好词儿”,他经常和饲养员聊天、和动物专家请教、自己看书或上网查资料。李军有一个被翻得“破破烂烂”的小本子,里面都是他记录的动物知识。
姜海滨是2023年进入司机班组的,有李军这样的前辈带头,他很快融入“猛兽天地”司机班有趣的工作氛围中。为了跟得上脚步,他经常跟李军请教经验,翻看他的笔记本。“我自己也学着记,虽然现在还没做到像李哥那样张口就来,但我希望坐上我的观光车的游客,都能笑着下车。”姜海滨说。
老带新,新促老。司机班组40多位师傅下班后,经常分享自己创作的段子,在切磋中,迸发更多灵感的火花,让野生动物园版的“脱口秀大会”越来越精彩。
司机都是“段子手”,是“猛兽天地”复游率的原因之一。曾有游客短期内五次乘坐“猛兽天地”观光车,就是为了听听不同司机的段子。还有游客在网上刷到野生动物园“段子手”司机的视频,驱车一小时赶到,就是为了听听现场版。北京野生动物园还建立了考评体系,定期对网络评价进行汇总分析,以此作为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动力。
近年来,北京市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打造高素质文旅服务队伍作为优化文旅服务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文旅局持续推进行业人才培训工作,通过指导各区文旅局和旅游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全面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在政府与企业协同推进下,像“猛兽天地”司机班这样的优秀服务团队正在不断涌现,为北京文旅服务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
让党旗在“书香”里飘扬
图书馆是北京文旅的一扇重要展示窗口。每天早上9点,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馆刚一开门,便有不少读者排队入场。丰台区图书馆党支部组织委员、读者服务部主任李杰和志愿者们守候在一旁,一面维持秩序,一面为读者提供指引服务。
作为图书馆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李杰坚持带领志愿者们将党建与业务紧密结合,秉持“读 者至上”理念,推 行“白+黑”“5+2”服务升级。在学生寒暑假,每天延长开放至21时,创新设立“周末60小时不间断”服务。同时在馆内设立全市首个“学子众悦馆”,搭建一个集学术收藏、展示、查询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平台,以“收藏学术青春,矢志报国伟业”为理念,通过资源互通、活动联动、成果共享,强化活动学术内涵,提升学子参与深度,推动学术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让公共阅读空间持续为市民送出温馨服务,让读者感受到北京文旅人的热情与担当,实现了党旗在“书香”里飘扬。
多年来,在为读者倾情服务过程中,李杰牵头打造了3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10多个品牌,为北京增添了一张张带着“书签”的名片。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带领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完成6万册红色书籍分类上架,打造“红色书香”阵地;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他组织200余名志愿者排练拍摄《和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实景视频,掀起迎冬奥热潮。他策划的“天天雷锋日”项目,坚持为老年读者提供“代借代还”等贴心服务,获评首都“五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旧书新知”图书捐赠活动,已为贵州、四川等地送去10000多册图书,还搭建起“京和书香”桥梁,捐赠50台电子听书机,让知识跨越山海,传递希望。“童领文脉”活动更是邀请孩子们来当“一日小馆长”,通过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这个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社会实践平台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带动规范读者的文明阅读行为,成为图书馆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李杰和志愿者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政治本色和专业素养,为丰台区建设“书香京城”示范标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彰显了首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在骑游中品味京城
在北京,有这样一位深耕文旅领域的追梦人,他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北京文旅人的奋斗篇章,他就是国家金牌导游、京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窦俊杰。
自2001年大学毕业投身文旅行业以来,窦俊杰已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近25载。凭借着对北京文化的热爱和对文旅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始终坚守在行业一线。在互联网、AI 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窦俊杰深知文旅这一行业急不得、快不得。他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为市民提供优质文旅体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文旅人的使命担当。
2021年,窦俊杰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征程——创办“城市文化骑游”项目。这个独具创意的项目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北京文旅市场崭露头角。4年间,项目已累计接待万余名用户。窦俊杰精心设计的骑行线路涵盖了北京中轴线、京剧发祥地、神秘胡同会馆、独特工业遗产、古老运河文化以及红色传承之地等众多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地标。在骑行过程中,窦俊杰及其团队通过讲解耳机,以边骑边讲、停停走走的创新模式,让游客能够深入城市肌理,沉浸式感受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全新的旅行体验方式,不仅深受国内游客喜爱,更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一位欧洲知名慢行系统专家参与北京中轴线骑行后,对北京的古都风貌保护以及核心区骑行道路与文旅结合模式赞不绝口,并希望能将这种文化骑行活动带回自己的国家。
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中,窦俊杰还提出“未来旅行”理念。该理念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从内容提取、产品打磨到线路体验交付以及接待环节保障的全链条文旅服务模式。以北京中轴线产品为例,窦俊杰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构建起标签化的精细内容体系。依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精心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游览体验,并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服务人员能够精准且生动地传递文化知识,为游客带来优质的文旅服务。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窦俊杰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带领游客在骑行中领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激发着人们的文化自信。他以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激励着更多同行投身于文旅事业的建设中,共同为北京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奏响京味儿非遗新韵
北京市文旅系统深耕厚植京味文化沃土,通过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让特色鲜明的古都风韵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每周六下午,东城区文化馆总会准时响起清脆的竹板声。数十位快板爱好者正随着节奏练习,站在人群中示范动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来宝”传承人李世儒,是东城快板沙龙主席,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3次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竹板声清亮响起,学习交流其乐融融,这正是东城快板沙龙的日常一幕。
时间回到2006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李世儒创办了纯公益的“快板沙龙”。没有门槛,不收费用,唯一的要求是“热爱”。19年来,快板沙龙累计开展公益活动700余场次。
“快板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要让它传承下去。”李世儒说。近几年寒暑假,快板沙龙针对学生开展公益培训,致力于快板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自2009年起,快板沙龙连续承办了16届北京快板邀请赛,累计参赛节目2000余件,成为全国唯一一项连续性的快板赛事。作为传统曲艺,快板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这门艺术也成为快板沙龙讲述北京故事、推广城市文化形象的生动载体。“现在大家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用传统技艺讲当代故事,这才是活态传承。” 李世儒说。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李世儒推出了快板评书《颂说北京中轴线》,并创作表演了宣传北京中轴线的数来宝作品《问路》。
李世儒还主动拥抱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浪潮,让清脆的快板声穿透屏幕,飞入千家万户。直播间里,这位年过花甲的传承人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手中的七块竹板上下跳跃。他时而凝神击节,板声清脆利落;时而凑近镜头,用地道的京腔讲述着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竹板声声,穿过古老的胡同,诉说着古都的故事,连接着城市的记忆,成为一道独具韵味、充满温情的风景线。
让世界认识中式点心
文旅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动能,也是文化传播载体。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到,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业态。其实,北京市很多文旅市场主体早已深耕“文化+餐饮”多年,北京民族饭店就是代表之一。自2019年起,北京民族饭店依托“赵会连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推动中式点心贴近市场,走向世界。
“饽饽时光”传统茶食是北京民族饭店的外卖窗口。拿破仑酥、萨其马、富察皇后糕等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一些网络平台上还兴起了“代购风”。“点心都是手工制作的,保质期比较短,新鲜吃更好吃,不用囤货。”“饽饽时光”的“主心骨”、民族饭店厨师长赵会连说道。他从事面点制作近30多年,用这个小小外卖窗口,刷新了大家对中式点心的认知。
“中国面点承载地域文化,其实分三大类,主食、点心、小吃。”聊起中国面点,赵会连如数家珍,“中国面食到现在为止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宋朝那会儿就有专门卖糕点的铺子。”
赵会连心目中的中式点心应该有形、有色,更重要的是口感。
用口感留住顾客,“饽饽时光”做到了。赵会连带领团队,先后开发百余款产品,中式拿破仑酥、萨其马等产品复购率较高。“饽饽时光”也成为北京民族饭店向餐饮品牌化、市场化转型的另一突破口。饭店餐饮不再只是住宿的增值服务,而是引流新窗口。
赵会连心中的抱负远不止于此。反复打磨多年,他创新性地打造了象形点心系列。其中一款名为“核桃酥”的象形点心已多次出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的餐桌上,成为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符号。近年来,他还多次带着中式点心到世界各地美食节交流,带出去的不仅是北京的“美食名片”,也是“文化名片”。
他还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式面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赵会连大师工作室”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2025年,赵会连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我想,如果会做中式糕点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可以更快速地推广到世界呢?”赵会连希望能以中式面点向世界传播“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