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美联储不久前发布报告,其亏损已然冲破2000亿美元的大关。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向财政部上缴的收益达到了 -2012亿美元。不过,美联储的官员着重指出,这一指标并不会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该亏损是由美联储在本轮加息周期中向各金融机构支付利息所导致的。为使短期利率维持在目标水平,美联储必须向银行和货币基金支付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保证金的补偿费用。这种利率管理的成本已经超出了美联储持有债券所获取的利息收入。
于是,美联储于上月宣布降息50个基点,这使得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75% - 5.00%,从而开启了众人期待已久的降息周期。此次大幅度降息让不少人颇感意外,部分批评者指出,决策人员不应降息50个基点,而应选择更小的降息幅度。之后的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比预期的要强。当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在11月的利率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
近期,多位美联储的高官集中表态,对放缓加息步伐表示支持。
北青网报道,不久之前,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称,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进行适度降息或许是适宜的。
卡什卡利于周一参加了阿根廷央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一场会议。在演讲期间,他称:“就当前状况而言,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进一步适度降低政策利率似乎是恰当的,如此方可达成我们的双重使命。”
按照美国国会的要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要着重于两大任务:一方面要达成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维持价格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双重使命。
此外,堪萨斯联储的施密德称,由于美联储最终应将利率降至何种水平存在不确定性,他倾向于放慢降息速度,以便让美联储寻得一个中性水平,也就是政策既不会拖累经济,也不会刺激经济的水平。这表明,他觉得9月份宣布降息50个基点的做法过于激进了。既然要放缓降息,那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1月,更倾向于降息25个基点或者不降息。
此外,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洛根近期也指出,鉴于美国经济环境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美联储在降息一事上应持谨慎态度,其支持采用“渐进式”降息的方式。
施密德、卡什卡利的意思与之相同。
降息消息一经公布,美债收益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上升情况,与此同时,美元汇率也强劲反弹。这种情况显然让美联储的期望落空,市场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其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忧虑,也表达出对美联储政策有效性的质疑。
美联储长期维持高利率,目的在于吸引他国资金赴美投资。任何国家对资金的需求都是多多益善的。许多国家为防止本国资金外流,或者维持自身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只得提高本国货币的利率,这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中国在2024年8月减持了19亿美元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该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减持后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数额降至7746亿美元。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海外的第二大债主,自2022年4月开始,其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便一直处于1万亿美元之下,并且整体上呈现出减持的态势。在2024年1月,中国减持了18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由此开启了连续三个月的减持,2月减持227亿美元,3月减持76亿美元。不过到了4月,中国增持了3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2024年的首次加仓。5月时,中国又减持了24亿美元美债,这是在4月首次加仓之后再次进行减持。6月,中国增持119亿美元美债,这是该年度增持幅度最大的一次。到了7月,中国减持了3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美国一贯行事颇为“霸道”,且本身正受债务问题困扰。如此一来,美国的处境便略显艰难了。
近日,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举办活动。在活动期间,美国财政部长开始发表一些令人觉得“阴阳怪气”的言论。有记者指出,拜登在对华关税政策方面,不但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政策,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大。对于这一情况,耶伦表示这种做法“并不无妥”,随后便开启了对中国的“攻击”模式。
她宣称当下的状况是由于“中国没有解决美国的担忧”所致。联系美国近期的美债数据来看,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在对中国减持美债的事情表达不满。
新华社报道,美国财政部网站于7月2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
国债与GDP的比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2023年美国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21%。
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测算表明,若把3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分摊至美国民众身上,那么平均每人负债将近10.4万美元。
诸多国家在7月减持了大量美国国债。这一举措表明各国开始重视外汇储备多元化这一问题。虽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元仍会占据国际货币的地位,但是其走向衰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近期,美国财政官员多次访华,在这两次访问期间均提到全球性金融风险这一问题,还强调两国要合作应对。不过,美国是引发全球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它应该清楚,只是空谈合作没有任何意义,而必须依据自身的实力和地位,采取更多且更有效的行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