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那点事
我们要知道,银行是吃“百家饭”的,银行的收益来自存贷利差,而贷款的根基,是消费和借贷的活跃,是各行各业的利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当下这种环境里,金融机构不做短期让利,想着赚尽最后一个铜板,那是如假包换的损人不利己,饮鸩止渴。
对监管层而言,我的建议是当断则断,以国家机器独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强制介入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强制引导银行业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允许存量房贷转按揭。没有行政力量的介入,想要银行业自己主动调降,可能性几乎没有。这是救消费、救经济的牛鼻子。
事实上,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在1930年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就出台了《1933房主再融资法案》,政府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HOLC)在向房主提供“更优惠、更长期”的按揭再融资。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又推出《住房和经济复苏法案》,其中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新贷款,用来置换困境家庭的老住房按揭贷款。日本在1990年泡沫破裂后,也同样出台过类似“转按揭”政策。
调降存量房贷利率这个动作,越快越好。因为每多拖一天,对我们经济的伤害就更甚几分。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中产家庭其实是在财务破产的边缘苦苦支撑。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哪怕常识也告诉我们,作为经济最基层细胞的家庭,一旦消失,就是永远消失,根本不可逆。但如果被救过来了,那它就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一个持续跳动、释放活力的蓬勃单元。
无数个细胞的跳动,就是我们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