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周末了,终于能缓口气了...看了下投资论坛,很多人都说:
感觉现在这行情,比今年2月股灾时还要绝望。
事实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股票比2月最低点2635点还要低。
和这些股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节攀升,屡创新高的四大行。6000点高位买入四大行的那批散户,竟然在2800点解套了,果然,在A股一切皆有可能!
一,放低期待,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1、看基本面,依旧没有改善迹象
宏观层面,依旧萎靡不振,7月的PMI、CPI、社融、社零、就业等各种经济数据,几乎全都不及预期。
微观层面,企业业绩在加速分化,有核心竞争力、有增量市场、肯主动转型进步的,业绩已经出现改善迹象。但目前差的更多点。
2、看资金面,除了GJD在买,其他基本都在卖
股票型基金(主要是ETF)份额增长了605亿份,其中GJD坚持买入的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加起来是634亿份,比股票型总增长份额还多。也就是说,即便是ETF,除了GJD,基民也在卖出。
至于外资,北向资金7月累计净卖出166亿。
很多人都把A股下跌归咎于外资和基民,但这俩加起来也不过770亿左右。但相对于A股市场7、8月的缩水幅度,770亿离场,这绝对是一小部分。因为如果离场只是770亿,市场是不可能低迷如此的。
而其余减持的是不是股民呢?股民离场绝不会比基民减持多多少的。剩下的那股做空力量不化解,要股市好,真不容易。
二,机构散户化
而那股做空力量,很可能就是机构「散户化」造成的。
大家或许都发现了,最近几年,机构正在「散户化」,就是一旦买入,除非大幅盈利后抛出,否则就是躺平,不再参与交易。
这让很多喜欢看机构动向的人,大失所望,甚至与机构同归于尽。
其实,看机构动向并没错,只是错在不应只看机构是否买入(如公募基金持仓),更要看这些机构投资者,是否正在积极的参与交易,只有他们积极交易,股价才能持续活跃,才会拓展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何看机构是否在积极参与交易?
这就要使用大数据统计工具了,这些工具是通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并提取具有机构交易特征的数据,再进行比对,用以衡量交易活跃程度。这么说比较抽象,大家看下面的数据,一看就明白了:
比如,淮北矿业在今年二季度新增了公募基金阵容,然而这些基金买完后就睡觉了,等待股价上涨!看看他们的表现吧——自六月份以来,「机构库存」数据早已消失殆尽,似乎表明新的资金选择了观望,其他机构也无意为之抬升股价。因此,买在里面的公募基金也是束手无策,股价持续下跌。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一家生产水表的公司,看似与市场热点毫无关联。然而,通过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自8月1日起,该公司的「机构库存」数据始终保持在橙色区域,这意味着自那时起,机构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至今仍未停止。尽管在8月1-15日期间,股价没有明显上涨,但显然是机构在暗中积蓄力量。
众所周知,股市从不缺乏机遇,关键在于机遇并非天降,而是由众多资金精心策划,在天时地利的配合下显现。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此刻应更加细致地观察了。毕竟,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股票里的机构资金,跟散户一个德行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