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部位于大湾区的经济发动机、科技推进器,因为机器人产业的大崛起将深刻改变中国的产业分布,将积极影响中国的产业进程。
作者:今纶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吸引了越来多大公司、大佬的注意力,资金、技术、公司都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涌向深圳。
最新一个融资案例是:
5月12日,自变量机器人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全自研端到端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的同步迭代,以及未来多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化方案合作和落地。
▲自变量机器人正在完成多项多形态柔性物体操作任务
自2023年12月在深圳成立以来,自变量机器人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0亿元。投资方包括括德联资本、基石资本、啟赋资本、南山战新投、光速光合、君联资本、华映资本、云启资本、广发信德投资等多家机构。
不到两年,融资10亿,大牌云集,这就是深圳力量和深圳故事。
自变量机器人只是汹涌澎湃的深圳机器人产业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实际上,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在酝酿向上突破和巨变。
同样是在5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开展创新合作。
▲优必选机器人
华为是大家熟悉的企业,但是很多非行业内人士、外省的朋友,对优必选并不熟悉,但实际上,读懂优必选,就读懂了深圳机器人产业的逻辑和强大实力。
优必选的创始人周剑在2005年成立了优铠(上海)机械有限公司,2008年,周剑在深圳创立了优必选公司。
▲周剑
创业并不顺利,公司资金链多次遭遇断裂的险情,他卖房卖车都差点没度过难关,幸运的是他得到投资人慷慨解囊。曾经的比亚迪联合创始人、深圳正轩投资的董事长夏佐全全力支持优必选,公司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90港元/股。
优必选是中国第一家严格意义的机器人上市公司,还是全球极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完成从小扭矩到大扭矩的伺服驱动器批量生产的公司。
截至2024年6月底,优必选拥有2450余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其中逾450项为海外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近60%,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优必选大型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的故事其实无非印证了两个基本事实: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链成熟,配套齐全,企业家到深圳创业,是因为足够精明,看到了这一点,可以借城市的产业链迅速完成布局。事实证明,他们做了正确的选择。
5月12日,越疆科技与腾讯云也在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智能算力、技术生态及多场景量产应用,双方将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
越疆机器人服务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今年3月份,越疆还推出全球首款 “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实现了上下肢协同的高水平运动控制和工业级的双臂协同操作能力。
▲越疆人形机器人Atom
有相当比例的深圳投资人(比如深圳正轩投资夏佐全)有前瞻性,具有全球视野,他们敢于在机器人领域下重注,因此和企业一起成就了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浪潮。
简而言之,深圳的机器人行业聚集了一批有雄心、有眼光、有前瞻性的企业家、投资人。有了这个圈层,当然大事可成。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深圳过去这些年在科技领域的高歌猛进,高举高打,注定这个城市的机器人产业一开局就风华正茂。
实际上,优必选的故事绝非孤例,遍数深圳的优秀机器人企业和相关企业:
速腾聚创、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鲸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众擎机器人、数字华夏、银河通用……
它们都受益于深圳的机器人产业链成熟这一大环境,要么从外地迁来深圳,要么直接在深圳本地创业,因为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绝活、人脉和资金来源,它们在深圳扎根,快速成长,更加速了深圳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资源聚集,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青春热血,雄厚资本,卓越技术,优秀战略,让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呈现鲜衣怒马的绽放姿态。
数据让人很惊喜:
深圳机器人上市公司数量是中国第一,有34家机器人上市公司。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逐步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数量达20531件,同比增长35.56%;专利授权7575件,同比增长36.14%。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融资活跃度居全国首位,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比例24.91%。
这只是部分结果,更重要的是,深圳这部位于大湾区的经济发动机、科技推进器,因为机器人产业的大崛起将深刻改变中国的产业分布,将积极影响中国的产业进程。
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建设基本完备,基础技术实力充足,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机器人企业。
▲优必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在非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含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与集成模块、本体制造,产品种类丰富,应用场景广泛。
这意味着深圳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在制造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硬件”基础,这意味着技术输出、产品输出,以及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
除了出口创汇,深圳作为事实上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最重要的研发中心城市之一,可以通过在内地、海外城市布局,带动更大面积的就业、税收和出口创业,同时,提高中国在外贸领域的抗风险能力。
如果你去过广交会的机器人展厅,你就知道老外对中国的机器人有多感兴趣。
▲广交会机器人展厅
在老龄化大潮逼近的现实背景下,深圳机器人产业对于劳动力缺乏区域的经济将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甚至将彻底改变诸多城市的命运。
未来,在某些小城市有可能主要是机器人干活,而诸多市民(尤其是退休人士)主要负责享受生活。
内外两大难题,深圳机器人产业都有助力解决的实力,这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深圳的重要贡献。
另外,深圳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等“软性服务”领域非常活跃,不但和机器人硬件产业形成互补,而且因为诸多企业都在深圳,甚至老板们之间都很熟,本来就有多年合作,这又在客观上有助于“软硬双方”继续在更广阔的区域乃至全世界去联合开疆拓土。
硬件够硬,一路顶硬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往不胜;软件够软,流畅自如,不断升级,如血液般在机器人系统中汩汩流淌,两者都是深圳特产,也是深圳前进路上的锋利双剑。
深圳企业的协作度之高,其实是过去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的,这也是华为与优必选、腾讯云与越疆签署协议的底层逻辑:
风已经来了,大家要各自把最好的产品拿出来,强强联合,迎风飞翔。
深圳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如何?
先看大环境:
4月24日,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普渡机器人与国际著名咨询研究机构德勤联合发布《开放性的全栈式智能服务机器人生态》白皮书。这是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首份生态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全产业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00亿美元,未来十年将以1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6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再看小环境: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正式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该计划提出,到2027年,深圳将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这张蓝图是绘就于深圳扎实的产业基础和领先的科技实力之上的,一切凭实力说话。
也就是说,聪明的深圳人不但坐在了风口上,而且给自己装上了风火轮。
哪吒那句话怎么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深圳人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