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8月31日,普通保险产品再无3.0%,请珍惜了解存钱机会。”“八月的产品且买且珍惜。”
最近两天,一则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消息让朋友圈里的保险代理人们活跃了起来。不过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炒停售”行为后,保险代理人们的措辞明显含蓄了一些。
8月2日晚,多家媒体报道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分批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不符合预定利率新规的产品在切换日前都将停售。
头部寿险公司的代理人小沐(化名)向银柿财经确认了这一消息。小沐发来的内部宣传文件显示,该公司所有3.0%的年金产品都将于8月31日下架。时隔仅一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再迎降档,这对于保险行业和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预定利率进入“换挡”期
2023年7月底,保险行业在监管的指导下曾进行了一次产品的“大切换”: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预定利率3.0%的普通型寿险、预定利率2.5%的分红险以及保证利率2%的万能险成为主流产品。此番调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度降档。
与去年下调预定利率类似,监管此次也为保险公司备案新产品、切换系统预留了一定的时间,产品预定利率切换将分别在9月1日和10月1日进行,前者对应的是普通型保险产品,后者是分红型和万能型产品,预定利率均下调了50个基点。
事实上,在市场利率不断走低的背景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已成为行业共识,此次的下调幅度也基本符合业内预期。有业内人士表示,已经有险企提早行动,备案了2.5%预定利率的普通型产品以及2.0%的分红险产品,以便在正式切换后能快速推出。
在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换挡前,主要银行刚刚经历了新一轮存款“降息”。7月25日,国有大行率先宣布对存款挂牌利率给予下调,一年期以下定存利率下调10个基点,1年期以上定存利率下调20个基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次降息也是国有大行带头,股份行、城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依次跟进的路径,但降息节奏十分迅速,仅一周时间,就有不少城农商行开始跟进,银行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
与银行面临息差收窄压力一样,保险公司也承受着负债端的成本压力,特别是在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带给保险资金投资端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迭创新低,作为保险公司投资“压舱石”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新增及再配置均面临较大压力,优质非标信托项目供给也大幅减少,息类资产配置难度加大。但人身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却相对刚性,尤其近年来储蓄理财型产品热销使得险企对利差的依赖程度持续提升。未来,如果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趋势性快速下行甚至低于负债预定利率,其已售出的大量固定利率长期保单将面临亏损压力,叠加杠杆效应可能会对险企的财务状况和长期稳健经营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因此,尽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下调预定利率会让保险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但这是面对利差损风险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调整上限外,《通知》也明确提出未来预定利率将动态调整,将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当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这是保险业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负债端与资产端联动、适应经济周期变化,不过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监管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消费者要抓紧时间“上车”吗?
与去年7月保险预定利率下调时不同的是,保险代理人们这次的宣传含蓄了许多。在得知预定利率即将下调后,头部险企做了十年保险代理人的小沐仅在朋友圈里写下了“八月的产品且买且珍惜”几个字,银柿财经主动询问后,小沐才发来了一份即将停售的产品宣传单。
据了解,在监管明令禁止保险公司“炒停售”后,各家在停售产品的宣传上都较为谨慎。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如何看待预定利率的调整呢?
所谓预定利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年收益率。需要注意的是,定价利率不等于客户实际获得的收益率,在扣除成本费用后,客户能够拿到的收益要低于预定利率。
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越贵,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也越低。根据东吴证券此前的测算,当预定利率从3.5%下降至2.5%,一款附带终身寿险等责任的重疾险产品组合和一款60岁给付终身年金都年金险的保费分别会上涨25.9%和29%。不过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则相对不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从趋势来看,市场上的高收益保险产品正逐渐淡出舞台。那么消费者要不要锁定3.0%最后的机会呢?业内专家指出,选购保险的核心在于寻求风险保障,而非单纯追求投资回报。与短期理财产品相比,购买保险更应注重长期收益情况,不宜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债券等进行片面简单比较,也不可盲目轻信只强调“高收益”、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的宣传行为。
在决策过程中,个人的实际情况应当成为首要考量因素。若消费者确有长期资金安排的需求,或是正计划构建全面的保险策略,此时考虑投保以确保资金的稳健增长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盲目追逐潮流,购买与自身需求不符的保险产品,则可能在未来面临不必要的损失,如高额的退保费用,从而得不偿失。
来源:银柿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