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人们,现在全球都在抢市场,这玩意儿比黄金还稀缺。而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正是咱们搞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
就说刚闭幕的第八届进博会,36.7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4108家参展企业,全都是历史新高,光世界500强就来了290家。
展会上461项新品首发,浙江交易团第一天就签了145亿大单,阿斯利康更是当场追加1.36亿美元投资扩产能,这哪是展会啊,简直是中国市场魅力的"沉浸式体验区"。
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育技术",中国成了创新策源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才优势并列为"四大优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领导人早就点透了:"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到了"十五五"规划,更是明确要让全国统一大市场往深里走,把这个优势越做越明显。
说白了,要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就得把咱们这个市场优势用好用足。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中国市场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能引领潮流、底盘稳得住、未来有奔头。这三点正是咱们在复杂国际环境里站稳脚跟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中国市场早不是当年单纯买技术的阶段了,而是能用庞大需求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能给全球企业提供最宽广的创新舞台。
老百姓想要啥,企业就能造出啥。大家嫌洗衣机不能分区洗,小米马上推出双筒洗衣机,海尔更狠,直接升级成三筒;车主抱怨新能源车续航短,整个产业链一起攻关,现在100公斤的固态电池试验续航都快破1000公里了。
这种"消费者点单、企业接单、产业破局"的模式,让市场活力挡都挡不住。今年前三季度,光登记商品条码的新增消费品就有1992.2万种,同比增长31.4%,这创新速度谁看了不佩服?
更厉害的是,中国市场还能把新技术变成大产业。低空经济刚冒头,相关配套就跟着起来了;具身智能还是个新鲜词,资本和人才已经扎堆入场。
"十四五"这几年,光伏产业把全球应用成本拉低了一大截,新能源汽车年出口量首破200万辆,连"直播带货"都成了全球效仿的商业模式。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说得实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开放环境和稳定政策,对全球企业太有吸引力了。"
现在的规矩就是,谁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
像大海一样稳,中国市场有自己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市场比作海洋,这话太形象了。大海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能稳得住,咱们的市场也是如此,既有规模打底,又有制度托底。
先看规模有多惊人:今年以来,平均每分钟就有近30辆新能源车下线,37万件快递被签收,超3000万元机电产品发往海外。
"十四五"这五年更厉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9.1万亿涨到48.3万亿,年均增长5.5%,汽车销量常年全球第一,还提前半年完成了7000亿美元的五年引资目标。
14亿多人口、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5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再加上"四化"同步推进,这样的内部循环能力,就是咱们抵御风险的"护城河"。
更关键的是预期稳。别的国家还在为"汉堡通胀"头疼十几个月,咱们的粮食价格始终稳如泰山;面对关税大棒,外企反而说要在中国做"马拉松选手"。
浙江义乌有个做了20年的经销商说得实在:"跟着规划干,有方向有奔头,一年比一年好。
"从"一张蓝图绘到底"到"全国一盘棋",咱们把制度优势变成了治理效能,让市场既活泛又有序。这种"放得活、管得好"的本事,就是咱们在不确定世界里的"定海神针"。
8亿中等收入群体在路上,成长空间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走出了和西方不一样的路,靠制度创新把市场经济越做越大。
现在咱们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往高收入国家迈,这个过程里藏着无数机会,哪里发展不平衡,哪里就有投资空间;哪里有民生需求,哪里就是消费热点。
最实在的潜力就是人。未来10多年,咱们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想想看,8亿人要改善住房、要优质教育、要健康医疗,这得催生出多大的市场?
当然,这种成长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改革往深里钻。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缩再缩,妨碍统一市场的规定集中清理,营商环境越来越国际化。
就是要让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把社会创造力彻底激活。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说得直白:"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创新能力,在别的地方真找不到替代品。"
说到底,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这三大特性,不是孤立的。引领性让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主动,稳定性给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成长性则打开了无限可能。
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把这个优势越做越强,就一定能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世界带来更多正能量。
毕竟,一个有活力、有韧性、有前景的中国市场,从来都是全球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