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基金一期减持动作正在不断加速。
最新消息显示,11月17日,盛科通信公告,大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减持计划期满,2025年8月25日至2025年11月17日累计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018.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49%,目前尚余211.09万股未减持。
不久前,国家大基金一期转让了硅数股份的股份。11月10日,大基金拟转让其持有的硅数股份全部股份,约5150.771万股股份,占后者总股本的14.31%,转让底价为8.44亿元。
大基金向来是行业投资的风向标,被投标的往往是细分行业龙头,因此其在市场的“进退”牵动着投资者的心。就在大基金一期密集退出企业的同时,此消彼长间,大基金二期、大基金三期正在不断对企业进行“加注”,上海企业的身影频繁闪现其中。
01
大基金一期年内密集“撤退”
两家上海龙头均被减持
近一年来,大基金一期密集减持退出潮持续开展,尤其在半导体领域,更是其退出的重点行业。
除了文章开头的两家企业外,今年9月份,大基金一期第三次减持北方华创后,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根据公告,今年7月28日-9月15日,大基金一期减持北方华创259.18万股,减持比例0.358%,减持价格区间为334.26元/股~387.71元/股,按区间最低价计算,减持金额至少达8.66亿元。
此外,在2025年年初,大基金一期开启对包括中芯国际、泰凌微、德邦科技、安路科技等在内的科创板公司的减持;进入到下半年,大基金一期则对盛科通信、赛微电子、北方华创、通富微电、华大九天等公司进行减持。
燕东微8月13日公告显示,大基金一期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16.5万股,持股比例从7.07%降至6.99%。该次减持按股票均价计算,套现金额约2328.83万元。今年2月至3月期间,大基金一期已完成对燕东微的一轮减持,涉及股份1199.1万股,减持总额达2.5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基金一期减持的企业中,还包括位于上海的半导体龙头企业。国内两大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华虹公司均受到了大基金一期的减持。大基金全资孙公司鑫芯香港在一季度分别减持了中芯国际6597.72万股、华虹公司633.3万股。
如此密集的减持究竟为何?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大基金一期于2014年9月成立,一期注册资本987.2亿元,投资总规模达1387.2亿元,投资范围包括制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覆盖。大基金成立之初,便计划了投资回收的时间点,投资计划为15年,分为投资期、回收期、延展期各5年。2024年正处在回收期的最后一年,密集退出已投项目属于符合基金回收阶段的正常行为,这也是大基金一期在2025年加速退出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目前大基金一期的减持动作已覆盖多个领域,涵盖材料、设备及设计类企业,显示出阶段性退出的普遍趋势。这一轮集中退出背后,既体现了投资周期的自然演进,也反映出部分项目已进入价值释放期。退出并不意味着看空行业前景,而是基于整体布局优化的主动选择。
另外,从A股公司三季报前十大股东的数据维度来看,截至11月上旬,大基金一期对A股公司持股数量,已经从今年1月的28家降至24家。
02
大基金在上海
一期铸基,二期强芯
事实上,从投资路线来看,大基金一期和大基金二期并不相同。从一期持有标的不难看出,其更聚焦制造领域,主攻下游各产业链龙头,而二期则更聚焦半导体设备材料等上游领域。
这一点,上述两期大基金的逻辑差异,在上海表现的非常明显。大基金一期重兵投入芯片制造,对上海的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进行了巨额投资。这两家企业是上海乃至中国半导体制造的绝对主力。通过支持它们建设12英寸生产线,迅速提升了中国的芯片产能和制程工艺水平,使上海成为了国内技术最先进、产能最集中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与此同时,大基金一期还扶持了重点设计企业,投资了紫光展锐,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移动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并且在设备领域的布局上,投资了中微公司,支持其在等离子体刻蚀机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这是对关键设备的早期探索。
简单来说,大基金一期就像是为上海的半导体产业搭建了“主骨架”,确保了在制造和设计这两个核心环节上不落后,甚至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站在大基金二期的角度上,经过一期的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主骨架”已经挺立,但“卡脖子”问题却暴露在更上游的环节。二期应运而生,策略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聚焦设备和材料“短板”,这是二期与一期最显著的区别。
首先是设备,大基金二期连续投资中微公司、盛美上海、上海精测半导体等。这些公司所处的细分设备领域,过去严重依赖进口,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二期对这些企业的支持,旨在实现半导体设备集群的突破。
其次是材料,大基金二期支持上海新昇半导体等企业,大力发展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保障制造环节的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向下渗透至核心零部件,大基金二期通过参与设立子基金等方式,间接投资和支持一些更基础的零部件、EDA软件等企业。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虽然单个体量不大,但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投资像加特兰微电子这样的公司,专注于毫米波雷达芯片,这属于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等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相比大基金一期,大基金二期更像是在已经搭建好的“主骨架”上,精心修补和强化“肌肉”“神经”和“血管”,重点是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推动上海半导体产业从“有”向“强、全、自主”迈进。
总而言之,国家大基金一期和二期在上海的投资策略,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战略演进路径:一期是“战略布局”,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让上海拥有了世界级的芯片制造能力;二期是“精准排雷”,着力解决“会不会被卡脖子”的问题,全力攻克设备、材料等上游核心环节,确保上海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和安全。这种策略的转变,既是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应对,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向成熟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03
三期落子
参股600亿基金锚定AI
当前,大基金三期也已经启动。大基金三期于2024年5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达344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其注册资本超过前两期总和。该公司由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机构联合出资设立,其中六大国有银行首次参与出资,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设备、材料、人工智能芯片等“卡脖子”环节,旨在撬动1.5万亿元社会资金推动全产业链国产化。
大基金三期在上海的布局上,不仅有对企业的投资,也有通过参与设立大型专项基金的方式进行布局。企业投资方面,国家大基金三期今年8月25日向中芯南方注资120亿元专项支持14nm工艺研发;基金设立方面,今年1月份前后,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600.6亿元,合伙人中就包括大基金三期。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在上海徐汇区。徐汇区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拥有如“模速空间”等大模型创新社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成熟。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半导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与上海发展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战略高度契合。
至此,大基金三期在沪的顶层设计也已渐渐清晰。这不仅是针对半导体“卡脖子”环节的精准攻坚,更是对上海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算力与智力——的一次关键性锚定。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格局中的进阶之路,因此增添了最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