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过度消费还是不消费,都不是好现象。
时间回到五年之前,我记得2019年更早的时候,网上大多数人讨论的还是年轻人为什么老是“月光族”问题,很多人认为年轻人月光族过度消费甚至是透支消费的习惯不好,需要改正。
当时流传最广的段子,还是年轻人借贷买奢侈品,或者用工资分期付款买苹果手机、大牌护肤品等等。
导致那个时期年轻人养成那样的消费习惯,我想背后还是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更乐观的预期;即很多人都认为,别看我现在花钱厉害,但我未来赚钱会更厉害。
这是很多年轻人当时的想法。
但今天,这样的段子在网上几乎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变成了各种教年轻人省钱的妙招。
流行文化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过去,以及新时代的到来。
从崇尚消费到认为消费是陷阱,今天这一代年轻人经历了怎样的观念变化?
先看数据。
今年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传统消费领域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情绪消费领域却逆势上涨。
首先就是快时尚品牌销售额增长15%,但轻奢品牌却出现了5%的负增长;保时捷在华销量更是同比暴跌28%,奔驰7月销量更是创下五年新低。
具体到饮食上,降级则更明显。以北京为例,北京CBD区域20元以下的外卖订单占比从两年前的不足一半飙升至67%,上海白领午餐消费中选择20元以下区间的占比也接近70%。
借用美团本地CEO王莆中所说的,目前国内线下堂食客单价已经接近回到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水平。
2015年是什么概念?
十年前的水电人工,那都是两个维度的成本;而现在价格反而回到了十年前,消费的极致低价,已经让不少行业举步维艰。
还有一个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人均每日消费只有113.9元,同比出现了13%的下滑,这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5.9%。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很多上班族常年加班,好不容易遇到长假,出去玩的需求还客观存在,但至于花多少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也并非所有消费都在下滑,唯一逆势增长的,就是情绪消费了。首先就是旅行消费,南极、冰岛等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增加,音乐节、演唱会门票支出占比也达到月收入的15%,我认识的人中,就不乏经常去看演唱会的,一张票动辄上千元,但她们仍然愿意为此付费。
另外盲盒类的消费这两年增长也非常火热,泡泡玛特更是成为其中的翘楚,可以说精准抓住了年轻人心目中的情绪缺口。
除此之外,健康和悦己方面的消费也在上涨,助眠保健品和新中式养生品类的产品,都有所增长。
但我们还是要明白,增长是小范围内的,而降级则是大范围的趋势。
年轻人为什么不消费呢?
首要原因肯定是收入的影响。
今天和过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除了房子,其实就是收入,或者说工作。在其他支出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收入的变化,才能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变得更不愿消费。
以我自己为例,过去我每周都会和朋友聚餐吃饭,然后去小酒馆坐坐,还有的时候会选择和朋友去唱歌或者去茶楼,也会点咖啡来喝,算是消费频次比较高的。
但今年,我所有的消费习惯都没了,我变成了“非必要,不消费”的人,一周一聚餐也变成了“非必要,不聚餐”。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你可以说我观念变了,或者认知变了,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收入变了。收入的减少自然而然会导致恐慌、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而这个时候,我们下意识的选择就是减少消费,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而类似我这种情况的,还不少。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上门家教的,以前随便点一份外卖,就是几十元,完全不带眨眼的;每年也会选择去外面玩旅游,但今年开始,没有出过一次远门,点的外卖也从几十元,直接变成了十几元。
影响她消费习惯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入减少带来的焦虑和担忧。
今天很多人的收入都实打实的带有更多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更多还有时代的因素。例如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者,目前我国灵活就业者已经突破了2个亿,而我国总劳动力也不过7亿多人。
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人都是过着不确定性的生活,今天有收入,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有收入,这就导致人们对消费愈发谨慎。
另外收入的减少,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收入为什么会减少?拿内卷这件事来说,因为商品太多企业去库存降价,企业利润减少,员工的收入就会减少。
另外消费疲软也会导致人们的收入减少,毕竟,一个人的消费,其实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不愿意消费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为,但如果越来越多人都这么选择,那么就会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因为消费不足倒逼企业降价,企业降价又引发内卷导致收入下滑,收入少了又进一步强化了消费疲软。
要想打破这个僵局,我认为还是需要非常强有力的一剂“强心针”。什么是“强心针”?发大规模的消费券、现金,或者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让供需相对平衡,这些都算得上强心针。
眼下最根本的一件事,其实就是要让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那是结果,只要消费上来了,物价就会上涨。
所以,眼下年轻人不消费,其实是缺乏确定性和收入风险增高的结果。而要想提高消费,除了刺激之外,我们恐怕还需要从消费的根源,也就是收入着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