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中国房地产市场便步入了“量价齐跌”的下行通道。根据十一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百城二手房的平均成交价格已跌至每平方米14278元,相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29%。而在新建商品房领域,今年1月至11月,全国累计销售面积为86118万平方米,同比锐减1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更是下跌了16.0%。销售额方面,新建商品房总销售额为85125亿元,同比下降19.2%,住宅销售额也同步下滑20.0%。
为了力挽狂澜,扭转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态势,一系列旨在提振市场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其核心目标是鼓励那些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大胆入市,进而重振房地产业的昔日荣光。这些政策“组合拳”主要从三个方向发力:
首先,限购政策大幅松绑。除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特定核心区域外,全国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均已取消或大幅放宽了购房限制。
其次,银行大幅降低了房贷门槛。贷款利率一路下行,最低已降至3.2%,同时,首付款比例也从先前的30%下调至15%,极大地减轻了购房者的资金压力。
再者,政府积极降低购房交易成本。通过减免契税、增值税等措施,切实降低了房产交易的税费负担。
眼下,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量价齐跌”的调整态势,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密集出台的各项救市利好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上关于“今明两年卖掉房子是‘精明’还是‘糊涂’”的讨论甚嚣尘上,社会各界对此也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地产界泰斗王石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高房价不可能永远维持在高位,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王石的观点显然认为,房价不可能长期脱离当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未来必然会逐步回归到一个更为理性的价格区间。
回顾过往,早在2018年,万科集团就提出了“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的战略口号。自那时起,万科便开启了聚焦降负债、审慎扩张、夯实现金流的稳健发展之路。我们深以为然,王石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洞察,是极具前瞻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今明两年选择出售房产,无疑是“精明”之举,绝非“糊涂”之策。
一、民众已难以支撑过高的房价
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普遍面临裁员降薪的困境,许多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升反降,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而在此之前,本就有限的家庭储蓄,也在过去三年的疫情期间消耗了不少。如此一来,普通民众已然无力继续支撑过高的房价。因此,未来几年房价下跌,逐步回归其居住属性,已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在疫情的洗礼之后,大众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已从过去的乐观转变为谨慎。人们在购房决策时变得更加理性,会充分考量家庭经济状况、居住需求等实际因素。像过去那种冲动型购房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
二、房地产市场早已供过于求
当前,国内存量房的空置率居高不下。通常而言,二三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已高达25%至30%,即便是一线城市,空置率也达到了20%至25%。若再算上每年上千万套新建商品房即将入市的体量,国内房产市场的供应已然严重过剩。
更何况,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城镇化进程也已接近尾声,加之结婚率和生育率的持续走低,未来刚性需求和改善性购房的需求将逐渐减少。试想,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各地房价大幅下跌的趋势恐难逆转。
三、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市场的冲击
过去,在推动商品房市场化进程中,我们未能有效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筑牢居住的“底线”。而近些年,各地正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未来,共有产权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将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这无疑将进一步挤压商品房的市场空间,并对商品房价格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篇:缺电,快把美国逼疯了!
下一篇:谢承润的小红书里藏着什么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