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
近年来,工信部与各地方各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制度性安排,打通选种、育苗、培优的企业成长链路。一方面,探索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评价机制,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支持4200余家“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超1000家“小巨人”企业实施设备更新,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泛征求“十五五”重点专项研发需求。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既能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也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举措。“我们常态化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过去两年,大企业共发布500多项技术创新需求,150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揭榜。”在日前举办的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柯吉欣介绍,工信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累计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近万项。
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支持上百个试点城市、超4.5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我们引导30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水平测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达到二级以上,推动各地遴选培育350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出‘小、快、轻、准’数字化技术产品超过1万个。”柯吉欣说。
汽车产业是对数字化转型要求较高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效率不断提高,整车厂商对其供应链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
作为头部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亟需一套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此,该公司联合黑湖科技建设智造系统,通过物料投料、产出等功能模块建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到凡是生产必能追溯。在生产环节,系统通过工序级计划排程到各个产线甚至操作台,项目、工序、工位任务执行情况可随时在电子化大屏幕上查询、监管,移动端也能通过生产概览、订单交货报表查看进度,实现信息同步共享,赋能业务高效运转。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动实体经济纵深迈进的关键力量,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赋能与精准扶持。前不久,《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地)创建管理办法》印发施行。
“创建工作包括平台与基地两种类型。其中,平台侧重在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融资、人才、市场、管理等综合服务,提供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基地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创业孵化、创新支持等服务。平台基地功能互补、协调联动,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商超告诉记者,创建工作是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以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创建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下一步,要构建优质高效、直达快享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发挥国家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与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强化金融精准支持。(本报记者 李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