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西藏山南琼结60兆瓦风电项目并网的消息传开,这个项目风机点位最高达到5370米,成为目前在运海拔最高的风电场。项目配备11台5兆瓦机组和1台6.25兆瓦机组,加上配套储能系统,年上网电量预计1.5亿千瓦时,能满足十几万户家庭一年用电,还能少排放十几万吨二氧化碳。
这个项目一投运,就让很多人开始算账。家里用电一直很稳,工厂生产也没停过,水电光伏早就铺开,为什么还要在这么高的地方建风电?有人觉得投入太大,八亿多资金要好几年才能回本。还有人担心,电够用了再建这么多,是不是有点多余?
其实这些疑问很正常,但背后反映出电力在当下经济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人工智能发展快,一个大模型训练一次就得用掉几百万千瓦时,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一天的用电。美国有些地方数据中心建太多,直接因为缺电叫停项目。
中国制造业要往高端走,芯片、电动车这些产业都离不开便宜稳定的电。沿海一些工厂接上本地光伏后,每度电省几厘钱,一年下来少花几千万。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到今年底公共充电桩肯定超过六百万个,高峰时一起充电,对电网冲击不小。现在多建清洁电源,正是提前备好弹药。
琼结项目还补上了季节短板。西藏冬天水电少,晚上光伏没电,风电正好填空。风机用的是国产大容量机型,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运输吊装全靠特制设备,施工队在零下二十多度里干活,每天只能工作几小时。这一个项目并网,只是全国清洁能源大棋盘上的一颗子,却让大家看到,中国电力供应正从“够用”往“充裕可靠”迈进。
中国电力为什么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得从能源格局说起。过去石油天然气靠进口,占比高,国际形势一变,价格就坐火箭,物流制造成本全跟着涨。风光水这些资源到处都有,谁也垄断不了,用多少还有多少。中国干脆把宝押在新能源上,顺带发挥自己产业链长的优势。
到现在,全球十块太阳能板里有六七块是中国产的,十台风机里有七八台也出自国内工厂。青海戈壁上的光伏基地,电价已经降到三毛钱左右,通过专用线路送到河南,比烧煤还划算。西藏这个风电项目,单台风机一年发那么多电,储能系统还能稳住出力波动。
要做电力强国,光会发电不行,得四样东西都硬核:设备制造、电网调度、远距离送电、能量存储。中国这四样都抓在手里。设备产能占全球大头,西北风电场一台风机一天发几万度,够几百户人家用一个月。全国电网统一调度,西部的电随时调到东部的工厂,规模比整个欧洲加起来还大。沿海台风来了,电网一天内就修好恢复供电。
最厉害的是特高压,电压拉到百万伏级,几千公里送过去损耗才几个点。四川水电通过特高压送到江苏,一年几百亿度,够大城市用半年。国外想学也难,美国电网分成几块,协调起来费劲,欧洲国家间标准不一样,一个项目拖十几年。中国从核准到投运往往三年搞定,队伍经验足。
储能这边也跑在前头,电池产量占全球七成,成本几年降了一大半。光伏多的地方,白天电存起来,晚上放出去,电价波动小,老百姓账单实惠。这些加一块,就形成了别人短期追不上的体系。
历史上,英国靠煤成了车间,美国靠油主导了世界。现在轮到电力,中国没掉队。2025年到9月底,全国装机37.2亿千瓦,太阳能11.3亿千瓦,风电5.8亿千瓦,风光加起来1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比快六成了。发电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占全球三成。
人工智能火了,数据中心用电猛增,全球到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可能翻倍,中国这边正好有大量清洁电顶得上。制造业用电成本低,电动车充电不愁,国际竞争力就强。西部资源变成东部动力,区域差距也缩小。
更长远看,藏东南到广东的特高压在准备,更多高原水电风电会送到南方。新能源基地继续扩,储能规模再翻番。到“十五五”末,非化石能源装机可能占七成以上,电力供应不光多,还越来越绿。
中国电力走到这一步,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产业链、基建、规划一步步攒出来的。家里的灯更稳,工厂的机器转得更欢,手机充得更快,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往后看,这个电力王国还在继续建,底气只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