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急剧下滑。原本欧洲市场每年进口超过170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占俄罗斯总出口的七成多。然而,2022年北溪管道发生事故,乌克兰的过境天然气通道也被中断,导致欧盟各国纷纷停止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到了2023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量锐减至不到400亿立方米,减少幅度非常大。此时,俄罗斯的财政赤字飙升至3.3万亿卢布,创下了十年来的最大赤字。虽然石油出口依旧表现不错,税收也有所增加,但失去天然气出口让俄罗斯痛苦不堪。为了弥补这一损失,莫斯科将目光转向了东部,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就开始为此做准备。
当时,中俄双方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协议,计划通过从东西伯利亚的气田拉管输气,年供量为380亿立方米,并于2019年正式通气,这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应急的出路。如今,西部的气田,例如亚马尔半岛,天然气资源丰富,原本打算全部供应给欧洲,但失去欧洲市场后,俄罗斯必须寻找新的买家。于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应运而生,计划年输天然气500亿立方米,路线从亚马尔半岛起步,途经蒙古,最终输送到中国北方。该项目投资超过130亿美元,管道全长6700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的部分长达2700公里,沿途的冻土和山地地形复杂,建设难度较大。 这个项目的谈判从200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今天,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涉及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个方面。蒙古位于中间,原本希望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通过提高过境费用来获取更多利益,计划占据总投资的15%。然而,中俄双方认为这个费用过高,最终在2024年决定改道经过哈萨克斯坦。虽然这样会增加一些距离和成本,但至少避免了需要听蒙古方面的意见。蒙古方面见形势不妙,于是迅速降低了过境费,还表示愿意帮助建设中蒙铁路,推动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蒙古的经济相对较小,GDP不到200亿美元,人口只有三百多万,年均的过境费约为十亿美元,几乎占其GDP的四五成。经过让步,项目的成本得到了控制,但天然气价格仍然是一个难题。 天然气价格问题,普京经常提到,强调要保持一个体面的价格,意思是俄罗斯不能亏得太多。失去欧洲市场后,谈判的底气大大削弱。俄罗斯的西部气田本来是供应欧洲的,若卖不出去,就只能关井停产,浪费资源。俄罗斯希望按照欧洲的基准价格来定价,但中国则表示,考虑到运输距离和市场不同,应该按照亚洲的基准来定价。关于价格调整的问题,俄罗斯希望能固定收益,而中国则要求灵活定价,依据市场情况变化。2014年1号管道线的协议谈判持续了十年,价格低于欧洲市场。这次俄罗斯希望能够恢复一些谈判筹码,但仍然面临很大困难。 到2024年,中国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42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天然气占47%,通过管道和液化天然气(LNG)各占一半。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包括中亚、俄罗斯以及卡塔尔、澳大利亚和美国的LNG。预计到2025年,LNG现货价格每千立方米会在300到350美元之间,长期合同的价格则会便宜一些。中国并不急于增加进口,1号管道已经能够满足部分需求,新增的天然气供应虽然有用,但并非非得要。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稳定,海运LNG的需求较少。中国的进口渠道多样,议价能力强,因此俄罗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2025年9月2日,北京签署了备忘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中石油和蒙古代表出席。备忘录确认了年输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但备忘录只具有意向性,并没有法律效力,价格依然没有确定。普京表示,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市场化发展,中国能够从中受益,但实际上,俄罗斯方面在施加压力。中国则表示,价格需要根据国际市场行情来决定。签署备忘录后,俄罗斯天然气股价下跌,市场对不确定性产生担忧。俄方为此还需自行筹集资金,而中国并未承诺投资。 到11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开始推进设计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准备数百卷技术文档,占总投资的5%到10%。预计总投资可能达到300亿美元,目标是2030年之前实现通气。蒙古和俄罗斯能源部正在磋商联盟东方管道,这是2号管道的延伸项目,讨论中也包括了天然气合作的成果。在中俄能源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是天然气的未来发展,2号管道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然而,价格仍然是一个分歧点,中国只愿意谈判使用一半的管道容量,即250亿立方米。而俄罗斯则希望中国能按俄罗斯国内补贴价格购买,这让俄罗斯方面产生了一些不满。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去中俄之间的贸易相对平衡,中国的天然气进口较小,而俄罗斯的欧洲市场则较为稳定。但如今,随着俄罗斯遭遇制裁压力,急于出售天然气,而中国的供应来源多样,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蒙古则在价格谈判中显得有些尴尬,尽管降费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价格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中俄两国手中。如果项目顺利完成,俄罗斯将能向中国提供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时蒙古的基础设施将得到提升,中国的能源供应也将更加多样化和安全。如果谈判失败,俄罗斯西部的气田将面临闲置,中国则可能转向中亚或LNG供应。 11月16日,金融时报报道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推进项目时遇到了拖延,并加紧了设计工作。中国方面对能源多样化进行了评估,蒙古则参与了管道延伸的谈判。价格博弈依旧在继续,俄罗斯方面的耐心逐渐消耗,而中国则保持着更多的选择空间。普京希望能够获得一个体面的价格,而黑龙江西部的能源供应问题也依然悬而未决。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一位高层表示,文档准备工作是关键,后续将为正式合同的签署铺路。中国业内人士指出,备忘录框架下,具体的价格谈判进展较慢,受到全球气价波动的影响,2025年LNG价格波动较大,中国的压价空间较大。俄罗斯西部的气田产量过剩,卖不出去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方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地缘政治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蒙古希望借此项目带动就业,俄罗斯则希望通过东转战略保障能源供应,而中国则关注能源的安全供应和价格的合理性。价格仍未确定,项目进展也因此迟缓。11月19日的消息显示,俄罗斯和蒙古在联盟东方项目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国方面仍然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