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创业成功,手握亿万财富,本可逍遥此生,却毅然闯入航天领域。仅用三年,便造出全球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其“引力一号”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民营火箭正式迈入世界级竞争。
2024年1月,东方空间 “引力一号” 的成功发射,不仅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纪录,更以“一箭30星” 的潜力,将中国商业航天的运载能力推向新高度,为争夺近地轨道资源提供了关键筹码。
这位被称为 “中国版马斯克”的90后姚颂,用事实证明,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具备在尖端科技领域挑战世界巅峰的魄力与实力。
少年英才
姚颂的成长轨迹堪称“学霸”典范。1992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在一个普通家庭中长大。
2005年,姚颂考入长沙市一中初中学习,2008年以免试中考直升的方式进入长沙市一中高中就读。 在校期间,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姚颂在物理竞赛中展现出过人天赋。2011年,他凭借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的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在清华这个“高手如云”的顶尖学府,一向是学霸的姚颂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所在年级有270人,光省高考状元就有3个。最初,他拼尽全力在年级考试中也只排到第52名。
姚颂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很快调整心态,不再盲目与他人攀比,而是专注于寻找自己真正擅长的方向。
在实验室里,姚颂如鱼得水,从芯片设计到硬件安全,再到AI算法,各种高精尖技术他都精通掌握。
本科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并获得了AMC大学生科研竞赛金牌,这一竞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
他担任清华电子系学生科协主席,操办仅次于“挑战杯”的清华电子设计大赛。
他大胆创新赛题,把传统的“小车碰撞”升级为“坦克大战”,还联络其他在京高校共同参与,成功吸引了100多组选手报名。
AI芯片领域的闪耀新星
2015年本科毕业时,姚颂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拿到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但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深造机会,与本科导师汪玉博士以及斯坦福大学博士韩松一起创立深鉴科技。
那一年,姚颂仅23岁。
创业初期,情况异常艰难。为了筹集资金,姚颂一年内跑了50多家投资机构,却一笔投资都没能拉来。
直到一年后到硅谷参加会议,他们才拿到了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笔钱成了深鉴科技的“救命稻草”。
在姚颂的带领下,深鉴科技迅速成长。2018年7月,成立仅两年的深鉴科技被美国自适应计算巨头赛灵思以3亿美元收购。
这一收购成为中国AI领域第一家成功退出的创业企业,也是清华大学有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以来第一家完成转化与回报闭环的企业。
跨界航天深鉴科技被收购后,26岁的姚颂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加入了创投机构经纬中国,成为一名风险合伙人。
在经纬中国,姚颂接触了大量商业航天项目,对行业有了深刻认识。 他注意到一个严峻现实——马斯克的SpaceX正大规模发射卫星,抢占有限的地球近地轨道资源。
姚颂了解到,2022年,马斯克的SpaceX将大约2000颗卫星送入轨道,而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数量仅为100颗。
他意识到:“如果中国在这方面再不发力,很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2020年,东方空间成立。 最初姚颂是以投资者身份接触这家公司,但随着交流深入,他决定亲自加入创业团队。
2021年,29岁的姚颂正式加入东方空间,担任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从AI芯片跨界到运载火箭领域。
创造历史
姚颂上任后提出的第一个目标便超出行业常规:研发能实现“一箭三十星”的大运力火箭。
他认为:“只有火箭造得足够大,实现一箭多星,才能把发射成本摊薄。商业航天最重要的除了安全,还有成本。”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精准判断。随着中国星网集团统筹的GW星座计划推进,未来十年需要发射约1.3万颗卫星,平均每天需发射3.5颗。
在姚颂的带领下,东方空间开始了“引力一号”的研制工作。这是一款中型运载火箭,箭体高30米,起飞重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团队自“引力一号”2021年3月立项以来,攻克了火箭设计、制造、发射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开展了23项大型地面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试验迭代。
2024年1月11日,引力一号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
一举创下多项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世界首型海上发射的捆绑型运载火箭等。
商业布局
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姚颂深知商业航天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在“引力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姚颂一直带着 “需要自己造血活下去”的心态在创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确保商业化进程。
这一点在“引力一号”的运营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火箭箭体上喷涂着“海澜之家”四个大字及其品牌LOGO,成为中国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冠名的商业运载火箭。
在融资方面,东方空间表现出色。公司在4年内累计拿到融资约17亿,成为创投圈近年为数不多的现象级项目。
2025年1月24日,东方空间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公司估值飙升至60亿元。
对于商业航天的未来,姚颂充满信心:“卫星发射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估计五年内市场可以增长十倍。”
姚颂能够实现从AI芯片到火箭的跨界转型,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持。
东方空间的技术团队堪称“梦之队”。另一位联席CEO布向伟曾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师,COO魏凯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项目办主任。
CFO史圣卿曾是无人机企业零度智控、远度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与CFO。核心技术团队有着平均20余年的从业经验,曾在长征五号和多型重要战略装备型号研制中担任重要的研发负责人。
姚颂还邀请清华和中科院的老师,为火箭做好软件和计算平台的准备。 这种“航天+AI”的团队组合,为东方空间带来了独特优势。
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规划
2022年,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2000颗商业卫星,而中国同期送入太空的航天器总数虽达140余颗,但纯商业卫星数量约为80-90颗。
面对SpaceX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姚颂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规划。
他坦率表示,在正面竞争领域,中国所有商业航天企业都落后马斯克创立的SpaceX 20年以上,并且技术发展速度目前仍然低于SpaceX。
但他同时看到了后发优势:“马斯克做的事情是在人工智能兴起前开始做的,我们是否有可能把人工智能用到火箭和航天产业。”
对于未来,东方空间已经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研发“引力”系列运载火箭,打造一次性使用、可回收重复使用和载人飞行等系列化、多样化、航班化的空天运输产品。
“引力二号”已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采用固体大推力助推器与液体芯级相结合设计,计划实现部分回收、重复使用。
姚颂信心十足地表示:“引力二号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追上马斯克当前的发射成本。”
2024年12月16日,消息传来,姚颂已经辞去东方空间联席CEO的职务。 但他的航天梦想不会止步。
他曾在一次播客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勇气 X 能力 X 运气”。这个简单的公式,或许正是他多次跨越不同领域的秘诀。
在姚颂看来,拥堵的问题也许不是路不够宽,而是路口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让他能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打破技术路线依赖。
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卫星应用场景拓展,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位90后创业者,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商业航天打开了新的空间。
淬炼中层脊梁,激活团队潜能。财智管理学院《中高层经理管理能力发展研修班》帮助管理者突破成长瓶颈,实现从业务能手到管理精英的蜕变。本课程紧扣管理者实际工作场景,系统提升自我管理、工作管理和团队管理三大核心能力。
课程通过角色认知、目标执行、授权控制、部属培育等高价值内容,帮助管理者掌握系统化管理方法和工具,建立可复制、可传承的管理体系。学员将完成能力、思维和素质三大转变,成为善激发、懂赋能、高绩效的新时代管理者。
添加财智小助理咨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