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杭州润苗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由杭州市政府直投,首期规模20亿元,存续期限长达20年,远远长于目前国内政府主导型早期科创基金通常的8至10年。
“润苗基金的设立,正是为了弥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对早期项目的‘失灵’问题。我们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甘当初创企业最初始的合伙人,将‘耐心’底色贯穿于制度设计全过程。”杭州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提升投资决策效率,润苗基金创新性地设计“专家把关”“外大于内”模式。基金设立7人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其中外部聘请的产业、技术、投资等多领域专家委员4名,内部委员仅3名。这种结构旨在通过“专家把关、科学决策”,有效规避“内部决策惯性”。
首批受聘的专家委员阵容堪称“重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房建成,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宗年,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褚健,西湖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仇旻等15名顶尖科学家与产业领袖。
基金聚焦“投早”和“投小”,面向全市3.4万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扶持6000家“种子”企业和每年遴选的1000家“好苗子”企业,年均投资超100个项目,单笔投资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精准覆盖早期企业资金需求痛点。
聚焦“投长期”和“投硬科技”,基金设置长达20年的存续期限,创下国内政府主导型早期科创基金的纪录。在投资方向上,该基金契合杭州“296X”先进制造业集群、“5+5+X”重点领域;投资对象必须是处于技术研发、产品雏形构建或市场开拓阶段,开放融资在A轮之前的早期项目。
此外,为降低其早期融资门槛,基金提供同股同权、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灵活的投资方式,且不谋求控股地位,以“参股不控盘”的方式确保将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初创团队。
据悉,该基金启动后将构建“开放多元+智能筛选”的项目发现机制,广泛征集来源(包括高校院所、政府推荐、大赛优胜、平台高分项目及社会自荐等),并运用“润苗基金雷达大模型”进行AI智能筛选,计划年均投资项目超100个。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陈路漫)
编辑 | 陈路漫 校读 | 赵琦
责编 | 江英华 王姝 监制 |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