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德国《世界报》发布了一则视频报道。报道中的中国问题记者Felix Lee直言,稀土行业是个“超级脏活”,而西方当年把这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作推给中国来做。当时,西方看似轻松享受着便宜的稀土资源,然而现在,欧洲的工业链却面临严重的困境,德国的工厂库存告急,军工和汽车行业都陷入混乱。
事实上,这件事并不是中国刻意为难西方,而是西方在当年为了降低成本,把那些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工作外包给了中国,并将技术专利和生产能力转移过来。结果,一旦到了关键时刻,西方国家自己却陷入了困境。
首先,稀土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尽管地球上稀土资源并不稀缺,但提纯和分离却极其困难,需要使用大量的酸碱进行浸泡,且产生放射性废渣,环保成本极高。每提取一吨稀土氧化物,需要处理上百吨的废水废渣。在西方国家,由于环保法规严格,工厂开工的代价就是罚款甚至关闭。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的山口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但由于频繁遭遇环保罚款,到了2002年,它最终选择关闭,并将设备搬运到中国。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也如此,他们在中国建设合资厂,并逐步将技术转移过去。德国的巴斯夫和蒂森克虏伯等企业也不例外,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与中国交换技术,提供了大量生产工艺参数。
中国接手后,丝毫没有偷工减料,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这项工作。中国在包头的白云鄂博矿、赣州的离子型矿区等地,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分离的每一道工序都一一建立,采用了由北京大学徐光宪团队在70年代就研究出来的串级萃取技术,并于8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分离效率高达99%以上。尽管初期工厂亏损,但中国依然坚持了下来。
中国政府协调了土地、能源、金融等方面的资源,并推动环保措施。赣州从2005年起就关闭了小规模的矿山,实施了废水零排放,尾矿还被用来做建材。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2010年以后,中国的稀土专利数已经超过了西方的总和。如今,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北斗、永磁材料、石墨烯等深加工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那么,西方当年为何选择这么做呢?根本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标准松、市场需求大,中国能为它们提供廉价的稀土资源,进而降低成本,使得手机、电动车、风电等行业的价格变得更为便宜。如今,西方国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出台了新的规定,七种中重稀土以及磁铁的出口需要许可,并要求提供最终用户的详细信息,这一审批过程非常缓慢。到了10月,这一政策扩大到涉及到中国技术的产品也要受到管控。结果,德国的雷达导弹生产线停滞,莱茵金属的库存只够使用几周,而大众和宝马的电动机磁铁也出现了短缺,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不得不减少班次。欧盟指出,30种关键原料中有19种依赖中国,而稀土的进口几乎占到98%。
德国经济部长在10月10日表示,这一措施让人感到担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10月25日也表示,欧盟将加速脱钩,计划投资瑞典和挪威的矿产资源,但加工厂建设困难,技术团队流失,中试线也空置。欧洲议会虽然批评法案,并高声喊出再工业化口号,但实际行动起码要五年才能见成效。欧央行的报告也指出,供应链中断将导致欧元区制造业萎缩0.5%。一些智库预测,成本上涨将超过30%。
这不仅仅是稀土的问题,整个供应链都暴露了西方的短板。西方国家的反应较为迅速,市场反馈也很快,但面对长周期的产业,西方的产业结构承受不起。中国则通过规划和跨周期投资,弥补了产业链中的空白,即使初期不赚钱,也能实现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稀土的分离工艺并非简单的脏累活,它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过程,涉及重型设备和漫长的流程。西方将这项复杂的工作外包出去,虽然让资产变得轻便,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好看,但一旦地缘政治发生变化,风险就暴露无遗。如今,西方指责中国垄断,殊不知当年它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把技术换取市场,而如今的困境正是这一策略的后果。
这就好比你家装修时,把泥水活儿外包给别人,虽然节省了成本和精力,但最后房子出现漏水问题,找不到当时的施工队来修理。稀土就像工业中的“维生素”,电动车、风电、芯片、战斗机等现代产业,都离不开稀土资源。
中国通过稳定的上游矿产资源和下游应用,形成了协同效应,科研和量产路径复用,金融和环保方面的跨周期投入也得到了保障。相反,欧洲虽然灵活,但产业链的断层始终存在,缺乏足够的耐心。
如今,欧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试图向中国学习聪明的贸易模式,但他们的报道仍带有不满,指责中国成功靠国家干预和低标准。而西方自己,却没有正视制度上的瓶颈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德国的专家呼吁,重建工程文化,增加中试能力,并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制造业。但这并非易事,社会对在本地建设污染工厂的接受度低,很多人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从根本上讲,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谁能够承担得起前期投入,谁就能在产业竞争中定义规则。中国并没有捷径可走,但它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投资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项目。西方享受了廉价的稀土资源之后,批评中国垄断,但在当年,它们也是主动将技术转移到中国的。
除了稀土,镓、锗、石墨等关键矿物也存在类似的卡脖子问题。2023年,中国曾对这些材料的出口进行过限额。欧洲的困境,归根结底并非外部压力造成的,而是内部分配和决策的结果。
欧洲并不缺乏人才和资本,但缺乏系统性决心。一次次的短期收益优先政策,最终暴露出产业链的断层。德国的报道呼吁平衡体制,但实际问题是,中国市场竞争加上国家的统筹政策,使得企业在跨周期投资上更具优势,而欧洲则缺乏这种长远规划。
在这场地缘博弈中,长期主义才是最终的答案。谁能在细节上落实长期战略,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欧洲的困境,正是因为当年将关键技术转移到了中国,而没有系统性地建设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