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突然官宣,全面叫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人民币、欧元等币种全被踢出,美元成唯一合法结算货币,毫无缓冲的一刀切,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瞬间震荡。
这场针对人民币的封杀,真能拦住其国际化步伐?短短一天,人民币三大突破接连落地,美元霸权能称心如意吗?
作为全球金属定价的老牌核心,LME这纸禁令看着霸道,实则满是美元体系的焦虑与无奈,表面说是技术调整,但结合近三年市场变化就能看清,这就是对人民币在工业金属领域快速崛起的被动防御。
过去三年,人民币在全球金属期权市场的增长简直肉眼可见,日成交量从3万手一路冲到27万手,足足翻了9倍,正是这种扩张速度,让长期占主导的美元体系坐不住了。
再加上人民币的影响力早不局限于交易数据,已经渗透到实际贸易里,中东、非洲、俄罗斯的矿产企业,都开始用人民币签长期供货协议。
单是2024年下半年,人民币计价的铜、镍、钴等关键金属订单占比就超三成。
与此同时,全球金属定价的重心也在悄悄转移,上海期交所的铜期货持仓量跃居全球第一,铝合约日持仓量也首次比LME同类产品高出18%。
这意味着,全球金属市场的定价话语权,正从伦敦、纽约慢慢向上海倾斜。
对于习惯了美元中心模式的LME来说,这种变化堪称致命,既然没法通过公平竞争拦住人民币,就只能靠行政手段封杀非美元货币,看似守住了短期的美元主导地位,实则是自断一臂的短视操作。
因为放弃非美元交易权,等于主动让出全球资源国的合作空间,自身的国际公信力也受了重创。
如今美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能力不断弱化,当美元没法再靠资本优势绑定全球资源,筑墙防守就成了维护定价权的最后办法,但这种策略注定走不长远。
面对LME的排他性政策,全球市场没坐以待毙,用最实际的行动给出了回应,短短一天之内,三大突破性进展接连落地,不仅打破了伦敦的封锁意图,更实打实印证了人民币计价体系的市场认可度。
中东市场的反应最直接,全球知名的Alfanar铜线厂,当即通知中国供应商,2025年第四季度的长期订单全用人民币结算,结算基准价格也不再参考LME,直接锁定上海期交所报价。
作为中东地区重要的工业企业,Alfanar的这个决定自带强烈示范效应,毕竟当资源消费和结算货币直接挂钩,人民币的支付场景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紧接着,金融市场也主动对接,迪拜商品交易所正式宣布,2026年将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合约。
这一步很关键,意味着中东金融中心开始主动拥抱人民币体系,为中国市场和中东资源国搭建起直接交易的桥梁。
而香港金管局更是连夜行动,把人民币流动性池规模上调到1100亿港币,用充足的流动性支持,帮跨境金属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扫清障碍。
这三大突破看着独立,实则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闭环,企业层面选人民币结算,推动交易所推出相关产品,金融监管机构再提供流动性保障。
但这些变化都不是被迫的,而是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当美元体系开始靠封杀维护霸权,资源国和消费国自然会找更稳定、更便捷的替代方案,而人民币恰好凭着日益完善的结算链条,成了最佳选择。
这种市场选择的力量,远比行政命令更有穿透力,对资源国和企业来说,人民币结算既能规避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又能直接对接中国这个最大消费市场。
性价比摆在那,自然越来越多人愿意选,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有了不可逆转的势头。
另外,人民币能在LME的封杀中逆势突围,核心底气还是来自中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绝对话语权。
毕竟金融市场的规则能人为设定,但产业需求的流向没法强制改变,全球七成的稀土氧化物、六成的电解铝产能、五成的铜消费、八成的锂和镍消费,全集中在中国。
这样的产业规模,就是人民币定价权最坚实的基础,对资源国来说,中国市场就是它们产品的最终归宿。
因为用人民币结算能直接对接消费端,少了美元兑换的汇率成本和时间成本,这种商业上的便利,不是任何行政禁令能拦得住的。
LME这场封杀闹剧,不仅没拦住人民币崛起,反而加速了全球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程。
其实,人民币国际化不是要取代美元、欧元,而是要打破单一货币霸权带来的金融风险,构建一个更公平、更稳定的多元货币体系。
当前,美元和欧元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背后的综合国力、网络效应和金融市场成熟度,短期内还很难被超越。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货币体系能一成不变,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把国际货币体系武器化,对俄罗斯实施严厉金融制裁,这一操作让全球各国都看清了过度依赖单一货币的风险。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找替代货币,探索独立的贸易清算机制,这也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差异化定位越来越清晰,面对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发放人民币开发贷款,用基建产品和劳务输出换取人民币债权或股权,实现产品与资本的双重输出。
而针对中东、中亚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则重点推进央行层面的货币互换和双方币种对等计价结算,还为这些国家提供人民币资本市场投资服务,鼓励它们把对华贸易顺差更多转化为人民币外汇储备。
这种差异化推进策略,让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走得更稳健。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非美元封杀令,本质上就是试图用规则对抗市场的徒劳之举。
在全球工业需求向中国集中、资源国迫切寻求结算便利化的大趋势下,人民币的崛起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从Alfanar的订单转向,到迪拜交易所的产品创新,再到香港金管局的流动性支持,这一系列突破都在证明:金融规则可以修改,但产业逻辑和市场需求没法逆转。
美元霸权的松动早就不是秘密,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重构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期间难免有摩擦和博弈,但多元共存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对中国来说,只要继续巩固工业优势、完善金融服务、深化国际合作,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格局中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重要。
这场LME与人民币的较量,最终用市场的胜利给出了答案,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任何想靠筑墙维护霸权的行为,终究会被历史洪流淘汰,而顺应趋势、拥抱多元,才是唯一的出路。
信息来源:
伦敦金属交易所:11月10日起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钛媒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