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9个月,中国日均进口石油超过1100万桶,相当于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的日产量。
但其中每天有100万至120万桶并未进入炼油厂,而是被直接注入国家战略储备库。 这场“囤油行动”的规模之大,甚至一度吸收了全球九成新增原油库存。
国际油价在2025年10月跌至每桶65美元,接近五年低点。 相比2022年每桶120美元的高位,差价达到55美元。 以日均囤积100万桶计算,中国每囤一天油就能节省5500万美元进口成本。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1.9%,超过七成石油需求依赖进口。 而其中80%的进口石油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最窄处仅2.8公里的水道,在台海局势紧张时可能面临被封锁的风险。
2025年3月至10月,国际油价持续下行,布伦特原油价格最低触及每桶65美元。 通胀调整后的实际油价已回落至20年前水平。 这种低价窗口对中国而言,相当于一场国家级的“打折季”。
对比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当前油价跌幅超过45%。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金额同比节省近千亿元。 这种低价囤油策略,与家庭在冬天前多囤点煤、加满油箱的逻辑一致,但规模放大了千万倍。
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指出,中国的采购规模已能左右国际油价。 如果中国停止购买,油价可能迅速跌至每桶50美元出头。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在囤油,客观上还为全球油价设置了底线。
中国自2004年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至今已建成覆盖舟山、大连、黄岛等9大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这些基地采用地上油罐与地下盐穴相结合储油方式,福建、辽宁等项目已实现智能化管理,存储成本降低30%。
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储油能力从2015年的14亿桶增至20亿桶以上,目前使用率约60%。 这意味着还有约8亿桶的剩余容量待填充,相当于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40天的消费量。
储备基地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大幅提升应急调度效率。 这种“硬件 技术”的储备体系,使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拥有强有力的保障。 分析师估计,中国现有石油储备量在12亿至13亿桶之间,可满足国内120天的消费需求。
中国石油进口的“马六甲困局”始终是能源安全的核心挑战。 80%的进口石油需经过这条狭长水道,而台海局势一旦紧张,这条生命线可能面临被切断的风险。
为破解这一困局,中国持续推进能源通道多元化。 中俄原油管道已建成投运,2025年9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828.7万吨,同比增长4.3%,占进口总量的22%。 同时,从印尼的进口量激增73倍,从巴西的进口量增长156%。
通过这些布局,中国构建了“管道 海运”的双重保障。 俄罗斯原油通过管道直达中国东北,完全避开海上运输风险;而印尼、巴西等新兴供应源的开拓,进一步降低了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
中国拥有超过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美债风险持续攀升。 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2024年国债利息支出达8820亿美元,接近美国年度国防预算。
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持有规模从2013年的1.3万亿美元峰值降至2025年4月的7572.5亿美元,减持幅度超过40%。 这些减持的资金部分转化为石油等实物资产储备。
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实物储备,是一种资产配置的优化。 石油具有价值稳定、需求刚性的特点,相比美债,不仅能对冲美元贬值风险,还能直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这种“美元换石油”的策略,既减少了对美债的依赖,又充实了战略储备。
2025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显著加剧。 乌克兰多次袭击俄罗斯石油设施,直接影响俄原油供应。
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实施新制裁,导致俄原油产量从2018年的5.56亿吨降至2024年的5.16亿吨。
热点观察家
针对这些风险,中国通过囤油构建缓冲层。 分析师测算,现有12亿至13亿桶的储备规模,若配合战时民用限供,即使海上运输完全中断,也能支撑一年以上的高强度工业运转。 这种储备水平为中国提供了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回旋空间。
石油在工业领域的作用远超交通燃料。 中国2020年石油消费总量约6.54亿吨,其中工业和交通领域共消耗4.82亿吨,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化工业极度依赖石油原料,可生产200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
山东、辽宁等地民营炼厂开工率超过85%,日均加工成品油1485万桶。 这些成品油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转化为塑料、化纤等产品出口全球,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增值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