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协同发力,正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注入强劲资本动力。
中际旭创11月10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这家市值超5000亿元的光模块巨头表示,赴港上市将有助于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
就在同一天,迈瑞医疗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而11月5日,赛力斯刚刚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2025年以来,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已成为资本市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就在过去一周,多家A股企业纷纷向港交所递表或进行招股。
11月6日,科兴制药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均胜电子、小马智行、百利天恒等则启动招股程序,其中均胜电子、百利天恒均为A股上市公司。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IPO数量达到了87家,同比增长55.36%,募资总额达到了2469.28亿港元,同比增长243.28%。
从募资规模来看,宁德时代、赛力斯、三一重工、恒瑞医药等位居前列,均为A股上市公司。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6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累计超千亿港元。
在已经上市的企业背后,还有更多的A股公司正在筹划赴港上市。
聚合材料日前公告称,为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需要,正在筹划发行境外股份(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事宜。
海特生物则宣布,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
中金公司正为超过100家公司筹备在港上市。
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负责人及董事总经理施琦表示,预计明年将有更多A股企业来港发行H股上市,当中包括半导体、机器人等高新科技企业。
“A+H”本轮热度持续升温,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企业路径的拓宽和全球资本回流三重驱动。
202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香港市场也积极优化审批流程,问询周期大幅缩短。
港交所还降低A股公司发行H股的门槛,对于市值超100亿港元的“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快审批速度。
特别是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
这项创新举措有助于强化香港资本市场的创新企业生态。
对于A股企业密集赴港上市并打造双资本平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凸显了资本市场双向制度型开放的成果。
既满足了企业本身加速全球规划布局的需求,也体现出两地市场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陈雳表示,“A+H”上市潮流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企业全球化发展需求深度契合的必然趋势。
对企业和模式的优势十分显著:既能整合A股高流动性与港股国际化资本池的资源,又能借助港股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品牌公信力,加速全球化布局。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A股企业积极打造“A+H”双平台,是基于三重战略考量。
其一是港股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为企业引入全球资本;其二是港股再融资机制灵活高效;其三是国际投资者对优质企业的估值溢价,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
7月9日,南山企业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今年深圳新增首家以“A+H”模式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
这一案例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峰岹科技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增强研发能力、战略性投资及收购、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及拓展下游应用、拓展海外销售网络等。
南山区建立了“孵化—成长—资金—服务”全链条全周期上市服务机制,从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空间保障、人才发展等角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南山区拥有上市公司217家,后备队伍持续扩容。
赛力斯在港上市创下内地车企港股IPO规模新高。该公司成功上市后,约70%的募集资金将投入研发, roughly 20%将支持海外销售和充电网络建设。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目前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已进入互补发展阶段。
两地市场协同发力、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内地资本市场聚焦“硬科技产业化培育”,通过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能落地”的全周期发展。
香港资本市场则发挥“国际融资平台”与“全球资产配置中心”优势。
致同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吴嘉江认为,企业要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需要国际融资平台的有力支持。
通过赴港上市,企业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国际投资者群体,获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海外业务拓展、产能扩张等战略举措提供充足的“粮草弹药”。
德勤中国预计,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达80只,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而中金公司更透露,目前正在为超过100家公司筹备在港上市。
从宁德时代到中际旭创,从赛力斯到恒瑞医药,更多中国优质企业正跨越香江,驶向全球化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