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应链安全的背景下,欧洲对稀土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面对稀土资源短缺可能对欧盟生产制造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一改往日姿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懂规矩”,老老实实地按照中方制定的流程,递交了2000份稀土进口申请。欧委会经贸官员谢夫乔维奇于11月5日对外宣布,中欧已经建立“特殊沟通渠道”,中方同意优先处理这些申请,且已有过半获得批准。
“稀土荒”的阴影笼罩欧洲,尤其是在中美达成关税“和解”后,欧盟更是急切地希望获得与美国同等的稀土供应待遇。为了尽快获得稀土,欧盟密集寻求与中方接触。这看似是简单的资源供需博弈,实则是全球供应链安全的缩影。
中国作为稀土生产和加工大国,在依法依规进行管制、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展现了大国担当,积极批准申请,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这种平衡体现了中方对国际规则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中欧盟的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欧盟在资源合作中常常以“规则制定者”自居,态度傲慢。但如今,面对稀土问题,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显得焦虑和束手无策,因为稀土供应链的主导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随着中国日益强大,西方国家“基于实力地位出发”的话术已不再奏效,最终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罕见地对中方展现出“配合态度”。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尝试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一方面,他们试图开发本土稀土矿,计划到2030年实现15%的稀土自给率;另一方面,他们积极与澳大利亚等国洽谈合作,试图构建一条稀土领域的“非华供应链”。然而,无论是哪种尝试,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为稀土产业链的建立并非易事。技术壁垒、产业协同以及环保成本等问题,都使得欧盟难以快速实现目标。因此,与中方保持合作,按规则办事,成为了他们眼下唯一的选择。
虽然欧盟也曾纵容荷兰抢劫中资企业,导致安世半导体事件迟迟未能解决,加剧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混乱,但是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中国合作。未来,随着中国对稀土管制的细化以及欧盟“供应多元化”的尝试,双方或许还会出现新的博弈。但这次欧盟主动提交申请的举动,已经证明,规则早已不是西方国家说了算的,彼此尊重才是互利共赢的前提。
总而言之,欧盟这次的“懂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欧盟能够认识到,中欧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试图进行“零和博弈”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