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刚刚在吉隆坡达成了协议,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但没过多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就立刻改变了态度,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
10月底,在吉隆坡,双方闭门谈判,最终的成果也公之于众。我们这边做出了两项重要让步:一是同意恢复采购美国的大豆,二是同意将一个关键出口管制措施——特别是关于稀土的——暂停期限延长一年。这个信号传递出来后,全球市场都松了一口气。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能够坐下来谈判、休息一会儿,显然对大家都是好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种“蜜月期”短暂得让人措手不及。
贝森特回到华盛顿后,几乎没有休息,就开始了他的一系列言辞激烈的言论。他接受了《金融时报》和路透社的专访,突然改变口风,公开称中国是“不可靠的”伙伴。随后,他又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火力全开,指责中国“控制稀土”、“不守信用”,甚至扬言美国掌握着“更多筹码”,威胁要加征关税。
这种强硬的言辞,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剧本。
难道贝森特只是单纯地抱怨吗?
如果他真觉得中国“不可靠”,那么他在吉隆坡谈判时,为什么急于要求“暂停”管制?如果他真拥有“更多筹码”,为何还要提起一年前已导致两败俱伤的“关税”问题?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急了,他慌了。
这场看似咄咄逼人的“翻脸”反而像是一场紧张而慌乱的“恐慌秀”。
谈到稀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美国真正的痛点。
我们必须了解稀土有多重要。稀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由17种金属元素构成的,它被誉为“工业黄金”和“工业维生素”。从手机屏幕、电动车电池,到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几乎所有高端制造业都离不开稀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国掌握了全球超过70%的稀土生产能力,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精炼分离”环节,我们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产能。
这意味着什么?美国即使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辛辛苦苦采矿,最终仍然需要将矿石送到中国进行精炼,才能得到可用的材料。这条供应链就像一把悬在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当然也想摆脱这种依赖。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加大投资,一方面拉拢盟友,搞“替代供应链”,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业内人士都知道,稀土精炼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耗时长、污染严重。即使投入巨资,想要实现真正的量产,至少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
这也是贝森特急躁的原因之一——他等不及。
美国原本认为,在吉隆坡谈判中,他们得到了“一年的缓冲期”。他们打算用这一年时间,表面上与中国缓和关系,背地里加速建设“替代供应链”,尤其是拉拢欧洲等盟友,建立自己的稀土生产链。
然而,他们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贝森特翻脸的同时,给欧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吉隆坡谈判中商定的“稀土出口管制暂停一年”政策,同样适用于欧盟。
这一步棋,正是贝森特所没有预料到的,也才是让他真正坐不住的原因。
为什么这对贝森特来说如此重要?
因为美国这几年拼命在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反华包围圈”,想通过拉拢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一起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然而,中国这一手,却在美国精心修建的“围墙”上,悄悄开了一个后门。
试想一下,作为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或者是法国的航空航天企业,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是:
一是跟美国走,放弃中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稀土,去等待美国五到八年都可能无法建成的替代供应链,眼看自己的电动车和飞机停产;
二是与中国继续合作,利用这一年的窗口期,确保自己的产业链不受影响,维持正常生产。
哪个选择更明智,答案显而易见。
这看似只是一个商业上的决策,实际上却是一记精准的“分化”手段。中国这一举动直接打击了美国“拉拢盟友”的战略,重创了美国的外交布局。
贝森特最担心的,不是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稀土,而是中国继续向欧洲出售稀土,这将使美国“孤立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成为笑话。
回顾贝森特的那句威胁:“中国如果停止稀土出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你不禁要问:这话像是一个拥有“更多筹码”的人说的吗?其实,这并不是威胁,而是心虚的表现。
这就像是一个被掐住脖子的人,一边喘不过气来,一边还在喊:“你这样做是个错误!”但实际上,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请放手,千万不要这样做。”
近年来,中国对稀土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从“按规报批”到“技术把关”,我们并不是要“武器化”稀土,而是明确告诉世界:这是我们的战略资源,不能随便低价出售。
在吉隆坡,我们同意“暂停一年”的举措,实质上是出于善意,给双方留出余地。
然而,贝森特显然误解了我们的意思。他认为这是软弱,是可以进一步要求的突破。但他忘记了,谈判桌上的规矩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场博弈的核心,表面看似关税和贸易问题,实则背后牵涉到科技和产业链的争夺。归根结底,中美之间的较量,是在与时间赛跑。
贝森特急于在政治周期内,尤其是在下一次大选前,交出“脱钩”的成果,但他忽视了工业周期(5-8年)的缓慢发展。
他急于拉拢盟友,而中国这一招“欧盟牌”却令他措手不及。
在这场产业链的攻防中,谁在与时间赛跑,谁就会越显焦虑。而中国,显然不急。
我们掌握着全球最大的稀土精炼和应用优势,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我们愿意谈判,也愿意合作,但前提是基于相互尊重。
贝森特想通过“变脸”和“威胁”来从谈判桌上获得更多,但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容易受骗的对手。
吉隆坡谈判中的“一年之期”并非终止符,而是一个倒计时。在这一年里,究竟是美国补上脆弱的供应链,还是中国先完成高端产业的布局?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