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的报道,10月29日,中粮突然决定购买18万吨美国大豆。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多,但恰巧是在中美元首会晤的前一天做出的决定。平常情况下,这个采购量或许不会引起太大关注,但偏偏在这个时机,让人不免产生联想。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给特朗普送人情,为即将到来的会晤造势,但这种看法显然有些浅显。实际上,从今年5月到10月的五个月里,中国对美国的大豆采购量为零,几乎没有购买过一粒大豆。如今突然下单,这背后传递的并不是感情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博弈。
我们来看一组关键数据: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680万吨大豆,而这18万吨根本不算什么。尽管如此,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采购量却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迅速飙升。11月合约上涨了11美分,而1月合约更是突破了11美元,达到了2024年7月以来的最高点。这说明,市场对这笔交易的解读是非常明确的:这18万吨的购买,并不是单纯的豆子交易,而是一种信号的释放。就像两个人坐在谈判桌上,先递过去一杯茶,并非在低声下气地求谈,而是在告诉对方:我们还在同一个桌上,有话可以说,但需要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此时美国的豆农们心情应该比期货市场的反应还要激动。早在10月9日,《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过美国豆农的困境:设备和化肥成本不断上涨,玉米和大豆供应严重过剩,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去年,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进口金额达到126亿美元,比第二和第三大买家——欧盟和墨西哥的总和还多。失去中国市场的这五个月,对美国豆农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段时间。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早就不再是非美国大豆不可了。根据央广网10月9日的报道,2025年1月至10月,巴西的大豆出口量已经突破了1亿吨,达到了1.022亿吨,超过了2023年的全年纪录,而中国占其中的79.9%。仅9月份,中国就从巴西进口了650万吨大豆,占巴西当月出口总量的93%。而中新网10月11日的报道指出,今年1到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超过了500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1%。不仅如此,阿根廷在取消谷物出口税后,中国迅速下单购买了20船大豆。可以看出,当前的格局非常清晰:现在不是中国需要美国大豆,而是美国需要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买家。 因此,中粮购买的这18万吨大豆,实际上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会晤营造氛围,是在传递一种全球市场的预期,更是希望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权。特朗普政府并不关心这18万吨大豆,他们更希望恢复到去年1680万吨的大豆进口量,但这一切都必须通过交换其他利益来实现。 当前,谈判桌上摆着许多重要议题,比如芬太尼、关税、301条款等,而这些问题与大豆采购息息相关。如果美国希望中国继续购买大豆,那么这些贸易壁垒是否应该谈判解决?技术封锁是不是该放松?这才是实际的博弈: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单方面的让步。 有观点认为这是释放善意,但善意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中国的诚意表现在愿意坐在谈判桌前,但诚意并不等于妥协。美国国会去年12月推出了100亿美元的农业救助计划,现在又在考虑追加100亿到140亿美元,但这些救助金并不能填补市场空缺。曾任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特别助理的利兰·拉扎勒斯指出,中国转向拉美供应商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已经在全球南方市场建立了多样化的供应链,这让中国在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 市场普遍猜测,如果中美元首会晤顺利,中国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增加500万到1000万吨美国大豆的采购,但这种猜测未免有些过于乐观。毕竟,中美之间仍存在许多分歧,而从中国的供应链布局来看,我们早已不再是那种只能依赖美国大豆的国家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质量稳定,价格具有竞争力,而俄罗斯和南非的大豆也正在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的大豆要想重新赢得中国市场,仅靠小恩小惠或政府救助是不够的。美国必须提供实实在在的贸易诚意,解决那些横亘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障碍。 10月30日的中美元首会晤,不论是否直接提到这18万吨大豆,它所传递的信号已经产生了影响。它向世界展示了中美之间并非没有商量的空间,但这种商量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这18万吨大豆就像是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涟漪,让市场看到了希望,但真正的波澜还在后头。 美国豆农渴望稳定的订单,特朗普政府需要政治加分,这些都必须通过平等谈判来争取。中国已经明确表态:我们愿意谈,但绝不会在核心利益上作出让步。归根结底,这18万吨大豆既不是人情,也不是让步,而是一次精确的战略试探。它证明了中国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主动权愈加强大,也显示出中美博弈已进入更加精细的阶段。 未来几周,随着会晤细节的逐步披露,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经贸互动的迹象。但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中国的大豆采购计划始终与国家核心利益密切相关。如果美国无法理解这一点,再多的农业救助也无法挽回中国这个曾经的最大买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