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执法部门查获了柬埔寨一大规模“杀猪盘”诈骗案件,并成功扣押了其中涉及的127,271枚比特币,市值约为150亿美元(约合1070亿人民币),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资产查没案件。
在美国司法部于10月8日提交、10月14日启封的起诉书中,陈志被指控为这起庞大网络诈骗活动的主谋。他面临多项指控,包括电信欺诈和洗钱等,如果罪名成立,可能面临最高40年的监禁。陈志,太子集团的创办人,来自中国福建连江,年仅38岁。2009年,他离开中国前往柬埔寨发展,2015年创立了太子集团,表面上是做房地产和金融服务等正经生意,甚至在北京、广州和成都等地都有展厅。但实际上,他的公司是亚洲最大规模的电信诈骗集团之一。
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表示,此次行动是“全球人口贩卖和网络金融欺诈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打击”,并强调要“摧毁这一建立在强迫劳动和欺骗之上的犯罪帝国”。虽然太子集团自称是一家跨足30多个国家的房地产、金融和消费服务公司,但美国司法部指出,它实际上是亚洲最大跨国犯罪集团之一。美国检察官透露,陈志及其团伙在柬埔寨建立并运营了至少十个专门从事诈骗的园区。这些园区的环境如同监狱,受害者通常被虚假工作承诺诱骗,之后通过暴力和酷刑迫使他们进行电信诈骗,许多受害者来自中国。监工甚至为体罚设定了“不打死就行”的标准,而诈骗方式通常为“杀猪盘”,即通过假装恋爱培养感情后,诱使受害者投资加密货币,从中牟取暴利。
据称,陈志曾公开吹嘘,通过“杀猪盘”骗局,每天的利润可以达到3000万美元。诈骗得来的钱随后通过其他业务或空壳公司转移,并被用于购买豪宅、游艇和私人飞机等奢侈品。美国财政部已经将太子集团定性为跨国犯罪组织,并对100多名相关个人和实体实施了制裁。虽然美国司法部表示,陈志仍在逃,但英美等国的联合行动通过链上追踪技术和卧底渗透,最终获得了这批比特币的私钥,成功控制了这笔加密货币资产。
这起案件对加密货币行业的影响深远,特别是美国执法部门展示了一整套如何处理链上资产的流程:链上追踪、金融制裁、司法接管。这套流程把“链上追踪能力”和“传统司法权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操作闭环。首先,执法部门通过链上追踪技术,锁定了犯罪集团的资金流动。这些资金通过“喷洒-漏斗”模式进行洗钱,陈志集团将主钱包中的资金分散到海量中间地址,经过短暂停留后,再汇聚到核心地址。尽管这种操作看似复杂,但通过链上分析技术,调查机构能够精确绘制出资金流向图,最终确认这些地址都指向太子集团。
其次,美国当局对相关资产实施了双重金融制裁:财政部将陈志及其相关实体列入制裁名单,任何受美国管辖的机构不得与其进行交易;金融犯罪执法局则将关键实体列为“主要洗钱关注对象”,切断了他们接入美元清算体系的渠道。此时,虽然这些比特币仍可由私钥控制,但其最大的价值——兑换成美元的能力——已经被冻结。
最终,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完成了对这批比特币的“权属转移”。执法人员通过搜查令获取了相关助记词或硬件钱包,按照合法程序将比特币转入政府控制的托管账户。当这笔交易在区块链网络上得到确认时,陈志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法律所有权”和“链上控制权”完成了统一。
这127,271枚比特币的没收,不仅是一次重大打击犯罪活动的行动,也清晰地表明:“链上资产不可剥夺”并非绝对。在国家权力面前,加密货币的资产控制和归属问题也可以通过司法手段进行合法转移。
那么,这些比特币接下来会如何处置?当这些比特币从诈骗集团的钱包转移到美国政府的控制账户后,如何使用这些资产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美国处理没收数字资产的方式有几种:例如在“丝绸之路”案件中,通过公开拍卖将比特币转让给私人机构投资者;而在“Colonial Pipeline”案件中,追回的比特币被暂时保存在政府账户内,作为案件证据或财政部记录用途。目前,FTX事件中的比特币还在司法托管阶段,尚未确认是否归政府所有。
然而,在本案中,情况有所不同。2025年3月,美国白宫签署了行政令,建立了“战略比特币储备”机制。这意味着,陈志案中的这批比特币,很可能不会通过简单的拍卖出售,而是被转为国家持有的战略资产。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实际上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链上资产监管闭环”:从链上追踪锁定目标资产,使用金融制裁切断其法币流通渠道,再通过司法程序实现合法控制,最终将这些资产转入政府控制。这不仅仅是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更是对“密钥控制权”合法性的重新定义。随着这些比特币的转移,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持有比特币最多的国家实体。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家力量开始系统性地管控链上资产的新时代。